人民網
人民網>>央企

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

劉志強
2019年02月13日08: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經濟實力的增強、科技能力的提升為重大工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讓工程從圖紙變為現實,最少不了的還是建設者們的堅韌勇氣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橋梁建設跟世界先進水平至少差50年,建一座長江大橋還要舉全國之力,交通地圖上也沒有一條高速公路,平均路網時速僅30公裡……在當時,誰能想到如今的中國能在全球交通建設舞台上收獲一系列“世界第一”?

  “從一座橋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當地工商業的榮枯和工藝水平。”正如橋梁大師茅以升所言,眼下重大工程成果集中涌現,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國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對交通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資金接踵而至,項目接連啟動。一條條高速公路順著壯美山川交錯成網,一座座橋梁沿著大江大河星羅棋布,一個個港口依著海岸拔地而起,交通建設者們在他國無法媲美的廣闊舞台上,干中學,學中干,積澱下的技術、標准、經驗乃至教訓,筑成了中國建造自信前行的牢固基石。

  現代交通基建工程早已不是鋼筋、水泥、混凝土的固定模式,而是越來越大型化、標准化、工廠化、裝配化,越來越有“科技范兒”。就拿港珠澳大橋來說,單是安裝沉管隧道,就離不開材料、海洋、水文、氣象、遙感等學科的通力合作,離不開碎石整平船、大型振沉系統、深水無人沉放對接系統等一系列自主研發的裝備和軟件。若無這些支撐,一些重大工程要麼隻能是“想象”,要麼就得面對巨額的成本、漫長的工期。正是因為有了科學技術的群體突破、中國制造的鼎力相助,中國建造才得以整體躍升、結出累累碩果。

  經濟實力的增強、科技能力的提升為重大工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讓工程從圖紙變為現實,最少不了的還是建設者們的堅韌勇氣。試想,即便科技再發達、資金再充足,若沒有為國奉獻的熱情、戰天斗地的豪情、燃燒歲月的激情,誰能堅守在荒無人煙的茫茫大漠中、辟出一條沙漠天路來?誰能忍受住高原缺氧的惡劣環境、織就青藏高原的大道通途?又有誰會抵抗住都市喧囂的誘惑、忍住遠離家人的寂寥,默默扮演祖國發展的“鋪路石”呢?

  這些年,隨著建設的持續推進,縱橫全國的交通大動脈逐步成形,東部地區、平原地區的路網水平明顯提升,重點建設任務開始向著補短板發力、向著西部和山區轉移。隨之而來的,將是更高的橋隧比、更大的技術挑戰、更艱苦的施工環境。同時,實力更雄厚的我們也有了擘畫更加宏偉藍圖的資本:在珠江口建設又一項世界級工程深中通道,籌劃在世界屋脊上打造青藏高速、川藏高速等大動脈……總之,一些過去想干而干不成、甚至想都不敢想的重大工程建設任務就在前方,等待著我們去跨越。

  “人生征途崎嶇多於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曰:奮斗!”這是茅以升對人生的體悟,也是中國建設者們風採的寫照。未來,隻要我們繼續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勁頭,就沒有跨不了的山、渡不了的河,就能迎來一項項重大工程的竣工,創造一個個新的輝煌!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13日 18 版)

(責編:李楠樺、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