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劉漢章在車間向工人了解生產情況。資料照片
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企改革“邯鋼經驗”的創造者劉漢章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並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出生於1936年的劉漢章是邯鋼最早的建設者之一。1956年,年滿20周歲的他從太原冶金工業學校走出校門,分配到鞍鋼工作,投身祖國的鋼都建設。1958年,劉漢章同600多名鞍鋼職工,南下古城邯鄲,投入到了邯鋼的創業,與干部職工們一起“摸爬滾打”,每一個台階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腳印、辛勤的汗水……
廠長負責制下的新突破
20世紀80年代,改革的大潮風起雲涌,改革開放為鋼鐵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活力。1984年,劉漢章出任邯鋼總廠廠長,此時的邯鋼年年盈利、蒸蒸日上。而劉漢章心裡更清楚此時擔任“廠長”這幅擔子沉甸甸的分量。
劉漢章上任5個多月,改革在邯鋼掀起了大潮。作為河北省首批試行廠長負責制的試點單位,開始了領導體制改革:22個分廠層層“組閣”,按干部“四化”准繩,能者上、劣者下,284名中青年干部被提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建立了廠長辦公會、黨政聯席會、工廠管理委員會等一系列例會制度……
在廠長負責制這一新的體制面前,劉漢章沒有簡單地劃出一個“廠長負責等於我說了算”的公式。身為一廠之長,對重大問題的決策從不獨斷專行,都按照規定分別提交黨委會、廠長辦公會、工廠管理委員會等討論決定,有些問題提請職代會專題審議。按說廠長有權任免行政干部,但每次提拔干部,劉漢章都先請黨委討論、把關,最后才交廠長辦公會決定任命。劉漢章堅持推進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推行“一體雙翼”承包,初步形成了具有邯鋼特色的經濟責任制體系。
“矢志不渝地抓住發展這個中心。”劉漢章堅持從邯鋼實際出發,提出了“量力而行、滾動前進、梯度發展”的方針,自籌資金,先后對一煉鋼、二煉鋼、中板、高線等不停頓的進行技術改革,推進技術進步。1984年,邯鋼實現利潤超億元﹔1985年,邯鋼上繳利稅超億元﹔1987年,邯鋼實現鋼產量80萬噸,躍上全國地方鋼鐵企業“排頭兵”位置﹔1988年,國家冶金部在邯鋼召開現場會,推廣邯鋼技術改造、技術進步的發展經驗,邯鋼被譽為“我國地方鋼鐵企業開出的一列特別快車”。
解放思想改革創新
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邯鋼再度面臨了一場生死考驗。1989年,鋼鐵市場疲軟,鋼材售價急劇下跌,平均跌幅在300-400元,而原燃料、電費、運費等漲價因素卻高達7000-8000萬,資金緊張。此時邯鋼生產的28種鋼材,有90%出現虧損……劉漢章為此急得團團轉,徹夜難眠,但是28個分廠和全廠職工卻沒有感到這種壓力,工資照發,獎金照拿。“這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期,出現的不適應症。必須大膽解放思想,走向市場。”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當大多數國有企業還躺在舊體制的懷抱內,坐等市場好轉時,劉漢章和他的干部職工們決心深化改革。
劉漢章帶領干部職工沖破計劃經濟思想觀念的束縛,創立並推行了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經營機制,即“市場、倒推、否決、全員。”具體來看,市場:企業主動走向市場,實行內部模擬市場機制,根據市場上產品售價和採購原料的市場價格來計算目標成本和目標利潤﹔倒推:從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開始,一個工序一個工序從后向前核定,直至原材料採購﹔否決:以成本和效益決定分配和對干部業績進行考核,完不成成本指標,否決全部獎金﹔全員:每個人都要分擔成本指標或費用指標,實行全員或全過程的成本管理。這一機制從1991年1月正式實施就立竿見影,2月、3月企業各盈利400余萬元,4月盈利600多萬元,5月盈利800萬元,6月份的月盈利竟高達1700萬元……1991年前三個季度,邯鋼實現利稅比上年同期純增6351萬元,增長70%,位於全國同行業前列。
從連續5個月虧損到“乾坤大挪移”般的翻身:1992年,邯鋼實現利潤達到1.49億元﹔1993年上升到4.5億元,1994年躍上7.8億元,1995年在鋼材市場大幅跌價的情況下實現利潤7.09億元。5年實現的效益超過了前32年的總和。
依靠職工辦企業
劉漢章的辦公室隻有12平方米,水泥地,白粉牆,木門窗﹔一張發舊的老式寫字台,一把一年四季都不換的藤椅﹔寫字台的后面是兩個老式單人沙發和一個茶幾﹔劉漢章的家18平方米內多年住著一家6口人,人擠人,蓋小棚子,搭地鋪……“再好的辦公室也不出鋼。”劉漢章說。
劉漢章愛職工、相信職工、依靠職工。在劉漢章看來,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人,做每一件事,包括每一項企業制度的改革,都首先應該想想職工群眾是否能承受得住。職工們受到尊重,心情就舒暢,就會支持改革。一次,在煉鋼廠房,劉漢章發現一位職工沒穿工作服,一問知道是燒壞了。他立即打電話請供應科給補發一套,下班了,劉漢章還是不放心,親自去供應科查問,得知沒人來領,他又讓人找那位青工。當小青年急匆匆趕來,看到劉廠長在門口等他時,這位與廠長素不相識的小青年激動的掉了淚。在職工中,劉漢章不擺廠長的架子,因為食堂工作失誤沒吃上飯的夜班工人,沒想到劉廠長把饅頭、糖包背上了爐台……正是因為這種親密的干群關系,幾年下來,僅全廠職工提合理化建議10萬多條,創效超2億元。“千難萬難,職工當了家就不難。”劉漢章說:“隻要領導和職工同甘共苦,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劉漢章始終有一種不敢落伍的創新精神,“如果現在不努力,下個世紀我們的企業就可能在競爭中被淘汰。我們現在守攤也能過得去,可那樣不行啊,關鍵是要給后人攢足勁。”
1984年到2002年,劉漢章擔任邯鋼“一把手”的18年期間,企業總資產由6億元增加到256億元,年鋼產量由64萬噸增加到543萬噸,為國家創造利潤58億元、利稅128億元,邯鋼由一個地方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鋼廠,發展成為享譽海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大型鋼鐵企業,成為工業學大慶之后,全國學習的第二個典型,被譽為“我國工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