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國有企業在市委國資監管工委、市國資委領導下,不僅保持自身經營發展的良好態勢、不斷引領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也在服務國家大局和城市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主力軍和排頭兵作用,並作出重要貢獻——
編者按:
從曾經偏居一隅的海防小島,蛻變為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廈門的發展成就引人矚目。在經濟特區踏浪前行的歷程中,廈門國有企業篳路藍縷、櫛風沐雨,在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中見証並推動這座城市的成長和變化。
當主力,打頭陣,作表率。廈門國企主動融入國家大局和城市發展戰略,服務“一帶一路”“自貿區”建設,積極推動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和民生社會事業建設,在承擔城市基礎設施、新城建設、民生保障等省、市重點項目建設中不斷提升城市服務水平與民生服務保障能力,發揮主力軍和排頭兵作用並作出了重要貢獻。
廈門國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城市發展和保障民生作用顯著:年均完成重點項目建設投資額約佔全市重點項目總投資的2/3﹔年均實現批發零售佔全市批發零售銷售總額的30%﹔年均上交稅金佔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的13%﹔年均實現社會貢獻(包括淨利潤、工資、稅金和利息支出)400多億元,平均社會貢獻率達6.35%,高於全國地方國企平均水平。
本期,我們關注廈門國企在服務城市發展和民生方面的貢獻。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服務城市發展戰略
近日,首艘冠名“絲路海運”的船舶“中遠泗水”輪從廈門港東渡港區海天碼頭啟航。在開行儀式現場,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攜手福建交通運輸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共同發起成立“絲路海運”聯盟的倡議,截至目前已得到南昌鐵路集團、俄羅斯遠東等60余家航運、港口、陸地港、貨運、供應鏈管理企業響應。
作為國內首個以航運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品牌,“絲路海運”依托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由廈門港務控股集團發起組建平台運營公司——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負責牽頭建設運營。該公司董事長陳志平表示,“絲路海運”將進一步發揮廈門“一帶一路”陸海樞紐的優勢,構建與“中歐班列”無縫銜接、相得益彰的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新通道,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
“絲路海運”是一個生動的案例。據廈門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市屬國有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資設立40多家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其中,建發集團在自貿區組建12家合資公司,涉及國際貿易、金融服務、航運物流、醫療健康、網絡科技、文化創意等行業﹔國貿控股依托自貿區政策優勢,積極推進區內金融與貿易、倉儲、電商等業務的協同發展,國貿金控旗下恆鑫小貸、恆信供應鏈等企業與其他企業合作取得較好成效﹔象嶼集團聯合其他企業把不鏽鋼的生產端前置到原材料豐富的印尼,該項目作為地方國企深度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合作項目,被列入國家發改委重點項目庫。
廈門國企積極融入和主動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並非局限於“一帶一路”。緊緊圍繞“自貿試驗區”等國家戰略部署,當地國有企業在廈門自貿片區開展創新創業試驗,諸如跨境電商、海運快遞、單一窗口、中歐班列、海向延伸、航空維修、融資租賃等,成為省內乃至全國自貿區制度創新的成功典范。其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被評為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基地獲國台辦授牌“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
事實上,不只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廈門國企同樣服務於城市發展戰略。早在2002年,廈門就提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的戰略,多年來,歷屆廈門市委市政府認真落實,圍繞藍圖一任接著一任干。
“建軌道就是建城市。”廈門軌道交通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跨島發展進程中,軌道交通是引領和支持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據介紹,該集團計劃2020年建成1、2、3號線3條“三向出島”的骨干線,通過以城市軌道交通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系統,覆蓋到跨島發展的軸向,對城市起到強大的支持作用。
搭乘軌道交通1號線,在經過約2公裡的跨海線路時,遠眺窗外,除了美麗的海景,還能看到如長虹臥波的杏林大橋。這座大橋與廈門大橋、集美大橋、海滄大橋及穿海而過的翔安隧道,是路橋集團建設的最具代表性的“四橋一隧”。
作為進出島的重要通道,“四橋一隧”每天通行車輛超30萬輛次,讓廈門島徹底告別了孤島時代。據介紹,路橋集團還在加緊建設廈門新機場(翔安機場)造地工程、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海底隧道)工程、第二東通道工程等國家級、省級重點工程項目。
交通設施跨島布局,為實施跨島發展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如今,集美新城與海滄新城初步形成集聚態勢,環東海域東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馬鑾灣新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形成了“一島一帶多中心”的空間格局。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不斷保障改善民生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服務跨島發展戰略效應顯著,不僅城市基礎設施等日益完善,產業也在國企的引領帶動下不斷轉型升級。
廈門軟件園二期坐落在島內虎仔山下,面積雖僅有1平方公裡,園區內卻匯聚包括美亞柏科、吉比特等在內的一批優秀互聯網企業。作為軟件園的建設運營服務主體,廈門信息集團並不滿足於此,圍繞“跨島發展”戰略,加快軟件園三期的建設招商和運營服務。
軟件園三期位於島外集美新城核心區,以“高起點、高標准、高層次、高水平”規劃建設,於2013年開園。短短幾年時間,園區已擁有1030家企業,雲知聲、商湯科技、中控科技、雅馬哈、百悟科技等行業獨角獸或龍頭紛紛入駐。據介紹,截至去年底,軟件園三期已基本交付樓宇面積共計160萬平方米,相當於“再造”一個軟件園二期的規模。
火炬集團是另外一個實踐案例。在廈門城市跨島發展的核心戰略中,該集團作為火炬高新區“一區多園”開發建設的主推手,助力高新區實現版圖面積從1平方公裡到40平方公裡的飛躍式擴張,並通過踐行城鄉一體化、產城融合和二三產業並進理念,推動火炬打造一條鏈接島內外、跨越五個行政區的高科技走廊。
這些拔地而起的新興產業園區,就像一個個“啟動器”和“加速器”,推動著產業結構日臻完善。數據顯示,園區產業就業人口從2004年1萬多人,增加到目前近30萬人﹔帶動新設立的翔安新區財政收入從當年的0.8億元增加到2017年55.3億元。
不只是跨島發展,廈門國資國企也圍繞當前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工作培育和對接項目,推動城市產業轉型升級。以去年正式落地開館的“紅點設計博物館·廈門”為例,翔業集團利用原T2航站樓空間引進繼德國、新加坡后設立的全球第三家紅點博物館,契合了當地大力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的導向。
此外,推動國資國企帶動民企及各類資本向集成電路、半導體、LED、智能制造等先進制造業和互聯網、軟件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初始投資較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運轉成熟后國有資金再按既定的增值約定逐步退出,既有利於市場在資源配置和企業發展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也有利於國有資金的保值增值及發揮更好的杠杆引導作用。
城市功能完善與產業轉型升級,受益的是民生。比如軌道交通,其讓大部分市民不再受廈門山海格局的限制,解決長距離職住之間的矛盾。再以火炬集團為例,隨著科技走廊企業的不斷入駐,不但增加園區用工需求和所在地的就業機會,還通過幫助村集體和農民開發建設園區周邊零星邊角地,改善了村庄環境,增加了農民收入。
民生保障和不斷改善還體現在衣食住行醫教養老的方方面面。作為承擔廈門基礎民生物資國有流通主渠道職能的國有企業,夏商集團構建了“從基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流通鏈條,確保肉類集中屠宰嚴格檢驗、蔬菜批批檢測以及災害性天氣“菜籃子”供應和價格穩定等。市政集團同樣把“民生小事”當成“發展大事”,在供水保障、供氣服務、垃圾處理等服務中,始終堅持“立足民生謀發展”,不斷提升民生服務保障水平,市民獲得感滿滿。
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持續打造公益品牌
“我要代表這50名學生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感謝廈門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的愛心之舉,這筆錢不僅幫我們圓大學夢、減輕家庭負擔,也讓我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在2018年度廈門路橋“一路隨行”高考獎學金發放儀式上,學生代表唐同學如此動情地說。
路橋集團打造的“一路隨行”外來工子女關愛行動,已走過了三個春秋。這項關愛行動直接惠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人數超過1.3萬人/年。據介紹,廈門有超過200萬名外來人口,遍布各行各業,大多數在最普通的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獻。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隨遷到廈門生活、學習,如何讓這些孩子更好地融入城市,廈門國企共同關注。
“孩子,你的學校正在蓋﹔兄弟,你的母親已經搬進廈門援建的能遮風擋雨的過渡房,與鄉親們都住在一起,得到照顧。廈門人民永遠與你們在一起。”這是參與四川援建的廈門住宅集團員工的一篇日記。去年是“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那一場大地震,讓四川與廈門雖相隔千裡但血脈相連。在援建災區中,國企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體現得淋漓盡致。
大難面前見大義。包括住宅集團、路橋集團在內的多家國企,積極參與汶川災區、南平災區、玉樹災區的援建工作,高標准、高質量地完成援建任務,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戰報,展現了特區形象、特區精神和特區速度。
積極踐行社會責任,不僅在於持續打造公益品牌,也體現在政府重點項目承接建設中。國貿控股陸續承接代建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口腔醫院、五緣學村、五緣實驗學校等多個省市重點工程,為城市建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此外,響應市委市政府補齊民生短板的號召,成立廈門國貿教育集團有限公司,發揮國資
國企資源優勢,著力補齊廈門幼兒教育和高中教育事業短板,聚焦學前教育、K12優質校、培訓等重點業務,助力廈門基礎教育產業公平、優質、多樣化發展。
作為廈門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和親歷者,廈門國企勇於擔當,進一步補齊醫療、衛生、科教等各項事業短板。去年9月,由建發集團投建的廈門弘愛醫院及弘愛康復醫院、弘愛養護院正式開業,以高水平的硬件、精湛的醫療技術和優質的醫療服務為廣大患者提供服務。這是廈門首家由市屬國企出資興辦的三級非營利性綜合醫院,也是廈門探索社會資本辦醫模式的創新嘗試,有力推動深化廈門醫療體制改革。
精准扶貧是廈門國企服務社會、回饋社會的一項重要使命。去年上半年,廈門由5家國企在甘肅臨夏州設立的廈臨經濟發展公司,繼續以“臨夏所需,廈門所能,協作見效”為原則,不斷挖掘廈門資源和特長,常態化訂購羊肉,完成康美集團養殖牛項目簽約,推進百益北塬高原夏菜項目,推進永靖縣萵筍罐頭扶貧車間項目……一個個產業合作項目落地,為廈門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幫扶臨夏州成績名列東部13城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