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混改 中核集團打造軍民融合的核工業國資投資公司

記者 王璐

2018年11月29日08:31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加快混改 改革薪酬制度 中核集團:打造軍民融合的核工業國資投資公司

  11月26日,隨著一聲指令下達,兩根燃料元件依次插入反應堆,調節棒提起,儀表上功率指示曲線逐漸上升並趨於平穩,這表明全球首次環形燃料零功率物理實驗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順利完成。目前,中核集團在環形燃料組件研究領域已達國際領先水平,全尺寸試驗組件已完成設計制造,這項工作的順利推進對我國引領未來核燃料元件創新發展趨勢意義重大。

  這是中核集團自主創新的又一突破。從核工業部到核工業總公司,到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再到中核與中核建合並重組,經過40年來的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如今的中核集團擁有核工業全產業鏈自主知識產權,具備同時建造40余台核電機組的建設能力,中國的核電發展不再被人卡脖子,並且實現引進到出口的跨越,開始全產業鏈走出去。

  站在新的起點,這家連續13年獲得國資委考核A級的大型央企正以軍民融合的核工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為方向推動改革,將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進一步加快資產証券化步伐,力爭達到80%,同時將進行薪酬體制改革,提高科研人員的薪酬水平。

  中國核電發展不被人“卡脖子”

  “中國核工業走的道路首先是自主創新之路。”在11月15日中核集團舉行的改革開放40周年新聞發布會上,中核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余劍鋒表示,過去60年的發展實踐証明,核科技是戰略高技術,其核心技術是從國外買不來的,必須堅持以我為主,自主創新。

  中核集團自主設計、建造的秦山核電站是我國第一座核電站。該核電站的建成發電,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實現了零的突破,使中國成為繼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7個能夠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在此之后,中核集團相繼掌握了10萬、30萬、60萬、100萬千瓦級核電技術,實現了中國核電技術的型譜化發展。

  “我們自始至終堅持著自主創新,在引進法國、加拿大、俄羅斯、美國等國核電技術的同時吸取國外先進經驗,同時總結我國的核電建設經驗,不斷改進提高我們的技術。”余劍鋒表示。

  目前,中國擁有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具備年產8-12台套核電主設備的制造能力,僅中核集團就擁有同時建造40余台核電機組的能力。

  “引進大亞灣的時候,我們基本上80%依靠國外技術,嶺澳核電站時期進口化開始下降,秦山核電建設階段國產化率提高到60%,到華龍一號時期國產化率達到了80%。”回顧歷史,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濤深有感觸。

  據介紹,目前中核集團海內外在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共計4台,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5號機組於2015年5月開工,預計工期62個月,分為土建、安裝和調試三個階段。在世界三代核電技術“首堆必拖”的魔咒下,其施工進展一直備受關注。

  “每一次去現場,都感覺非常振奮,每一次都受到鼓舞。從首堆工程最新的進展來看,完全按照預期進度在推進。”11月15日凌晨兩點剛剛從福清施工現場趕回北京的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在發布會上難掩內心的激動。

  據他介紹,福清5號機組2017年5月完成穹頂吊裝,從土建轉向安裝,進度提前了15天。今年“主控室可用”和“主管道焊接完成”兩個裡程碑節點分別實現提前了60天和75天。目前是安裝高峰期,明年可轉為調試,轉向調試的各項准備工作現已到位。“對於可能造成工程延期的風險,我們做過周密梳理和沙盤推演,前期的風險集中在工程設計和設備供貨。現在來看,這兩大風險都得到了很好的化解。對於2020年實現商用的目標,我們是有信心的。”邢繼說。

  “如果福清5號機組按計劃投產,這將是全球核電史上首個按工期投產的新研發項目首堆機組。”余劍鋒表示,中核集團建設的AP1000全球首堆核電工程也於今年實現了商運﹔今年年底,中俄能源合作重點項目——江蘇核電二期工程也將全面建成。

  同時,中核集團不斷推動先進核能技術突破和多元化應用。作為第四代核能系統的快中子反應堆示范工程在去年實現土建開工﹔作為中國核能發展的第三步——聚變堆研究也取得很大進步﹔自主研發、可用於城市供熱的“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成功發布﹔海上浮動式核電站、超臨界水冷堆等先進反應堆科技研發,也均取得了較大進展。

  “在核電技術方面,可以自信地說,中國核電的發展不再被人卡脖子。但我們在材料、設備可靠性等方面還存在差距,這需要一個提升的過程。”余劍鋒稱。

  從引進到出口 推動全產業鏈“走出去”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核工業的發展也是如此。

  余劍鋒介紹說,中核集團在發展過程中,建立了支撐核工業全產業鏈的全球配套供應鏈,與俄、法、德、美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建立了商務合作。今年6月8日,中俄兩國簽署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核電合作項目,合同總金額超200億元人民幣,項目總造價超千億元人民幣。

  更重要的是,從引進到出口,中國核工業實現了新的跨越。“中核集團始終堅持按照國家整體發展戰略要求,持續不斷推進‘走出去’。” 中核集團產業開發與國際合作部主任王德林表示,總體上,中核集團在克服了當地人文、環境等困難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的獨特優勢,熟悉掌握了“走出去”的規律。

  據了解,中核集團已成功向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等7國出口了7台核電機組、7座研究堆和1台次臨界裝置,且正在以“一帶一路”為主要方向,推動核能全產業鏈走出去。

  余劍鋒透露,中核集團在巴基斯坦的恰希瑪核電一期工程4台機組全面建成。卡拉奇2號、3號機組為海外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進展與國內示范工程旗鼓相當。另外,中核集團與巴基斯坦於2017年簽署了恰希瑪5號機組商務合同,將再次建設華龍一號核電機組。

  經統計,未來5年中核集團進口採購和海外業務本地化採購整體需求或將超120億美元。其中核電、核燃料產業為主要採購需求領域,採購需求覆蓋10個商品細分小類,主要集中於大宗原材料、機械類設備和工程總包。

  資產証券化率將達80%

  2018年1月31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央企變更公告稱,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中核建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我們集團新的班子是今年7月宣布的。我們用最短的時間對機構、產業布局和體制機制都做了合理安排,盡快讓人員到位。現在整個運行非常平穩,大家都很積極。從前三季度看,我們圓滿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標。”余劍鋒介紹說。

  “現在中核集團正以軍民融合的核工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為改革方向,以兩核重組為契機,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治理與管理相結合的母子公司體制和管控模式,加大授權經營力度,為后續改革做好准備。”余劍鋒稱。

  在余劍鋒看來,中核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是擁有的23家科研院所,涉及核工業所有專業方向。“我們要通過這些科研院所帶動全國所有涉核的科研力量,推動我國先進的核工業體系建設,形成先進的組織體系,來推動核工業科技創新和發展,形成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模式。”

  據透露,中核集團將改革薪酬制度,提高科研人員薪酬待遇。加大對科研院所的投資,加強能力建設、條件建設,把先進的科研人才留住,把國際上先進的科研人才吸引過來。明年中核集團的薪酬考核辦法就要開始變化,向科研人員傾斜,向承擔國家重大專項的人員傾斜,向為集團創新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員傾斜。

  資產証券化也是其下一步改革的重要工作。2015年以來,中國核電、中國核建、中國同輻相繼實現IPO,有力促進了核電、核工程、核技術應用等核主業快速發展。“我們的資產証券化還需要加油、加勁。現在中核集團的資產証券化率為60%,目標是要達到80%。”余劍鋒表示。

  中核集團總經濟師、戰略規劃部主任黃敏剛在會上介紹稱,推進資產証券化進程、實現股權多元化、探索混合所有制,是國有企業未來深化改革的重點。中國核建、原子能公司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試點單位,中核集團將堅持深化改革,推動重點單位混合所有制改革及股權多元化,激發企業活力,這是中核集團下一步改革的重點方向。

(責編:李楠樺、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