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在熱血救國的抗日烽煙中,華潤的先輩們在香港中環一間小閣樓裡成立了聯和行。80年后,華潤已從最初隻有三個人的小商號發展為總部位於香港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躋身世界500強前列。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間,華潤發揮在港中企窗口作用,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截至2017年底,公司總資產12000多億元人民幣,形成了年逾5500億元人民幣的經營規模,在海內外提供了42萬個就業崗位,在中央企業中利潤總額排名第5,利潤總額增幅排名第3,在《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86位。
在華潤集團成立80周年之際,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將華潤建設成百年老店、實現基業長青,是這一代華潤人的使命和夢想﹔作為國之重器,國有企業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華潤將重塑香港業務,在大灣區結合華潤優勢產業拓展新機遇,通過機制創新,以全球眼光全球標准,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上下苦功,推動華潤高質量發展,推動香港與內地的聯系和經濟發展。
走出“舒適區”
實現技術和商業模式變革
傅育寧介紹,華潤80年,是為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而前赴后繼、奮發圖強的80年。無論是抗日戰爭年代輾轉數千裡為根據地運送緊缺物資,還是解放戰爭時期配合三大戰役採購軍需突破封鎖線接送民主愛國人士。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后,成為貿易總代理參與創辦廣交會不遺余力為國家出口創匯,還是改革開放時,積極將香港的眾多優勢嫁接內地,推動香港與內地的聯系和經濟發展,始終處處體現自己對香港、對祖國的承擔。
傅育寧表示,過去40年,中國主要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實現從0到1的突破,今天,國家要著力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推動整個中國邁向卓越,打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國。他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不斷演進,改革邁入了深水區,發展觀念和發展方式都必須發生根本性轉變。
“面對一場事關全局的深度變革,華潤該怎麼做?我以為,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有全球視野,站在戰略高度上,看我們的經營發展,要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上下苦功﹔高質量發展的實質是對企業發展邏輯和發展方式的變革,也是我們經營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的變革。作為國之重器,國有企業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傅育寧說。
據了解,2013年-2017年,華潤為國家貢獻的稅金和國有資本收益金累計貢獻2593億元人民幣,其中2017年的貢獻達631億元﹔2013年-2017年,華潤集團營業收入從4055億元持續增長到5513億元,利潤總額從363億元增長到658億元。
在企業界以儒雅企業家著稱的傅育寧有一頭標志性的銀發,早年在英國取得博士學位,言談嚴謹。此前和傅育寧共事過的工作人員表示,“傅博士思想很犀利,看問題很准,開會時大家都很怕他,他能敏銳地抓住各種問題。”正是這種敏銳和深刻,讓傅育寧時時在思考企業的發展方式和新的挑戰。作為一家擁有42萬人的大型綜合國有企業集團的掌舵人,傅育寧認為企業隻有長期保持危機感,不斷追求新的變革,才能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華潤創新最大的障礙在於自己,大家在非常舒適的狀態,現有業務市場地位不錯,回報水平不低,市場反應、客戶反應,大家自己感覺都比較好。這種情況下很難走出舒適區嘗試新東西,需要不斷引導企業,積極對標最先進企業和全球范圍內的領先者。”傅育寧表示。
傅育寧對記者提出了華潤這一輪創新發展的總體設想:要求華潤每一個戰略業務單元在自己發展過程中對標全球最領先的對標對象,以贏得競爭為出發點,推動企業技術和商業模式進步,搭建面向全球全社會的創新平台,廣泛吸收對企業發展有影響有直接關系的新技術、新業務,通過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推動企業創新,提升企業自身發展。
華潤與香港共成長
從1962年開始,華潤五豐承擔供應港澳鮮活冷凍商品的“三趟快車”,保障香港市場供應,數十年來如一日,風雨陰晴從未中斷,被稱為“香港人的菜籃子”。1972年,受全球危機影響,香港發生油荒和糧荒,又是華潤將國產石油和大米輸入香港,有效地解決了香港的油荒和糧荒。
傅育寧介紹,華潤利用香港薈萃全球先進商業模式的優勢,通過學習消化、吸收轉化,結合內地市場和客戶的特點,積極傳承和創新,多項業務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今天的業務格局。
華潤萬家目前業務規模位居中國連鎖超市第一位,但華潤的第一間超市是1984年在香港開出的﹔華潤置地目前已成為中國內地最具實力的綜合地產開發商之一,但華潤涉足房地產,是九十年代初在香港與李嘉誠合作開發天水圍開始的,現在大家熟知的華潤萬象城,也是借鑒香港都市綜合體開發和運營經驗之上的產物。還有現在排名中國咖啡連鎖品牌第二的太平洋咖啡,也是1992年創立於香港,然后由華潤收購后帶入內地的。
目前,傅育寧提出重塑香港業務,他告訴記者:“今天華潤在內地很多領域都有長足進步。但受限於香港居高不下的成本和有限的市場空間,華潤在港的很多業務都需要改造提升。”傅育寧表示,華潤提出了“重塑香港業務”的發展戰略,要加大對香港民生產業的關注力度,增加對香港的投資。一是鞏固傳統業務﹔二是尋找機會在港發展地產業務及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研究借鑒香港科技園的運營模式,可以在河套地區與中資或港資合資,建立新興產業孵化基地,引入內地創新人才和科研成果,孵化培育,形成商業價值,返銷內地市場,為推動香港再工業化貢獻力量。
在大灣區框架內重塑香港業務
傅育寧來香港已經20年,擔任過兩家駐港央企掌門人的經歷讓他對香港地區的發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認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很好的空間,可以發展香港所長,支持大灣區所需,按照這個思路香港經濟會有長足進步。而這也為華潤提供了新機遇,將有效支撐華潤香港業務重塑。他告訴記者,華潤在重塑香港業務中,把視野放在大灣區框架內看,可布局的資源更多,可服務的市場更大,可以通過各方優勢組合實現有效競爭力。可以充分把大灣區成本優勢、制造業優勢和更大規模的市場優勢與香港領先的科技優勢以及部分高端服務業優勢結合好,推動整個大灣區發展,實現香港經濟結構調整,有利香港經濟發展。
傅育寧舉例,改革開放40年來,很多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工作生活,而香港在醫療教育領域優勢很明顯,人們生病了或者退休了希望享受香港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大灣區內人民生活改善,對高端的醫療服務,科研服務也有同樣的追求。他介紹,華潤醫藥板塊發展不錯,有一定市場影響力。希望華潤大健康板塊有效嫁接香港優勢,提升內地健康產業發展水平。“香港醫療水准高,醫藥管理水平高,在香港無論是商業運營還是公營的醫療水平都值得內地借鑒。隨著中國老齡化到來,人們對健康水平的追求,都需要迅速嫁接海內外高水平醫療服務、高水平醫藥產品和健康管理的先進理念到內地市場,既滿足國內需求,又能使健康產業健康發展。”傅育寧表示。
傅育寧告訴記者,華潤將首先從人才培養做起,從醫療教育入手,在大灣區建立醫療教育中心、建立國際水准的醫療中心和康復中心養老中心,進行健康產業中藥制造,推動以健康為背景的消費產品和服務制造進入大灣區。
“華潤會把全球范圍內的好的健康醫療產品,通過醫藥網絡和各種中心的設立服務大灣區居民,希望在大灣區工作的居民也能享受到不亞於香港標准的醫療服務,這一點是帶有標志性的。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推動內地醫療服務水平特別是健康管理水平的提升。”傅育寧對大灣區大健康板塊充滿期待。
傅育寧還介紹,華潤將在大灣區為香港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希望發揮總部在香港的優勢,把華潤在香港的業務團隊帶到大灣區,讓他們和華潤一起參與大灣區發展,為香港年輕人創造更多發展機遇和上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