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招商局:改革開放的同行者

記者 張歡

2018年11月12日08:41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百年招商局:改革開放的同行者

  1979年,深圳蛇口轟然響起填海建港的開山炮,奠基了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型工業園區——招商局蛇口工業區。自此,蛇口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成為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的先行者,見証了百年招商局與祖國改革開放同行的近40年時光。

  如今,招商局已經從蛇口走向世界,在既謀商情也籌國計的實踐中,以商業成功與時代共同進步。

  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李建紅表示,中央企業一路走來,始終力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標兵。作為兼具香港制度優勢和央企資源優勢的招商局,未來仍將圍繞“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招商所能”,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布局中,推動企業再啟新征程。

  蛇口示范: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984年1月,赫然在目的巨型標語矗立在蛇口工業區,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時任蛇口工業區負責人袁庚用自問自答的語氣,對前來視察深圳特區的時任國家領導人說,不知道這個口號犯不犯忌,我們冒的風險不知道是否正確,我們不要求當場表態,隻要求允許我們繼續試驗。此言一出,大家都笑了起來。此后,這句由蛇口工業區在1981年首倡的標語便風靡全國,被譽為“沖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同時興於蛇口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價值觀,也成為改革開放進程中頗具影響力的時代強音。

  “隻有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收獲別樣的風景。”李建紅用這句話概括招商局開發建設蛇口工業區的時代意義。他說:“蛇口工業區走過的改革開放歷程,彰顯了國家和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和敢為人先的無畏勇氣。”

  一直以來,蛇口工業區的成功實踐被譽為“蛇口模式”,其核心精神是:企業擺脫行政干預,充分發揮中央賦予的自主權,按照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搞活經濟。這種精神與延續百余年的改革創新的“招商血脈”融會貫通,引領招商局從1979年至今成就了一系列變革。例如,市場化的用工制度、工程招標制度,打破“大鍋飯”的薪酬分配制度,企業股份制度,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

  在“蛇口模式”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中,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企業相繼浮現:中國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南山開發、中國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全球最大的集裝箱制造企業——中集集團、創新型企業——華為集團……

  蛇口工業區成為了我國單位面積培育知名企業最多的地方,也成為了中國經濟特區的成功探路者。一個個先例走出了“蛇口”,在更多地方被復制。

  自1980年我國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之后,1984年我國對外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1988年劃定海南省為經濟特區,1990年正式啟動浦東新區開發,2000年設立喀什經濟特區,2013年設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8年支持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中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改革開放大棋局正在不斷鋪展。

  正如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付剛峰所言,蛇口的發展裂變軌跡及蛇口精神,對改革開放再出發具有借鑒、啟發價值。

  一帶一路:既謀商道也籌長遠

  “招天下商,通五洲航”,誕生於晚清洋務運動的招商局在1982年創立之時即倡導國際視野,目前招商局已跟隨國家改革開放的“走出去”步伐,從蛇口行至世界,不斷在企業戰略、國家大計和全球視野的融合中,開拓成長空間。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布局,堪稱落實國家倡議、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了商業實踐的范例。

  根據國資委10月末公布的統計數據,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以來,80余家中央企業承擔了沿線3116個投資項目和工程,特別是憑借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優勢,央企積極投身鐵路、港口、公路、通信網絡等項目建設運營,有效地推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

  “對於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中國企業來說,要處理好作為投資者的中方利益與投資所在地東道國利益的關系。招商局一直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用誠意和企業社會責任感與東道國合作伙伴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創和共享價值,從而實現了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從‘參與’到‘引領’的轉變。”李建紅談到。

  新的轉變不同於“項目建完就走”的工程承包式操作,而是由承包商向投資運營商、由機會觸發式的短期獲利向持續參與轉型。這對項目的商業可行性、發展可持續性、運營管理都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以港航業起家兼具園區開發經驗的招商局,科學地選擇了“一帶一路”沿線的港口、物流、園區開發領域精耕細作,基於蛇口模式的分享和升級,創造性地提出了“前港-中區-后城”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的要義在於港口先行、產業園區跟進、配套城市功能開發,進而實現區域聯動發展。

  該模式在海外的首次落地是吉布提自貿區,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有望推動當地發展成為集金融、物流、貿易等功能為一體的“東非蛇口”。目前,招商局正在斯裡蘭卡、多哥和坦桑尼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復制這一模式,並在中白工業園創設了升級版的跨境“前港-中區-后城”模式,旨在促成歐亞經濟聯盟區和歐盟區的聯動發展。

  李建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國,惠及全球。所以企業在參與此倡議時不能隻關注眼前利益,更應有長遠思維,既要認識到東道國當前的局限,也要看到未來“一帶一路”倡議可以帶給這些國家的機遇和帶給企業的商機。

  植根香港:與改革開放繼續同行

  1873年,是一個開端,招商局開啟了中資企業在港經營的先河﹔1979年,是一個轉折,袁庚向國家提出在招商局的未來發展中,要把香港充足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內地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結合起來,並得到了支持。兩個時間點的淵源讓總部位於香港的招商局,經過逾100年歷程,因聚合兩地優勢成為中資企業的一面旗幟。

  “未來,招商局的發展機遇,也必須結合國家改革開放的布局,進一步發揮香港的優勢,圍繞‘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招商所能’發展。”李建紅如是說。

  回望來路,駐港央企的負責人有著共同的感觸:因為香港成熟的市場環境,企業鞏固了以市場化為核心的體制機制﹔因為香港的國際化平台,企業豐富了放眼全球的發展理念﹔因為香港的國際貿易、航運、金融中心的地位,企業獲得了優勢產業的成長沃土。

  招商局39年前開發的蛇口工業區,今天已成為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成為了國家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未來,招商局計劃延續改革創新的“蛇口基因”,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引導產業發展,助推大灣區成為國際級增長引擎、經濟區和城市群。

  目前招商局正利用旗下的產業園區搭建協同性、開放式的創新平台,促進集成創新和跨界融合,並發揮產融結合的優勢,搭建了覆蓋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及上市服務環節的創新金融服務體系。

  除了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招商局還將充分利用香港“超級聯系人”的通道功能,配置國際國內資源,統籌構建企業核心產業的全球經營體系,擴大市場增長空間和營運規模。並在這些商業實踐中,結合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招商銀行離岸人民幣結算行的優勢,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帶動香港中小企業“走出去”,特別是共同拓展“一帶一路”沿線機遇。

  “在國家繼續深化改革和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時代’,招商局也提出了‘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戰略目標。”李建紅強調。

(責編:李楠樺、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