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圳速度"到"雄安質量" 中國建筑"四級跳"目標"世界一流"

王璐

2018年10月22日08:25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從"深圳速度"到"雄安質量" 中國建筑"四級跳"目標"世界一流"

  創“深圳速度” 建“雄安質量” 造“中國名片”

  中國建筑“四級跳”目標“世界一流”

  由中國建筑修建的阿爾及利亞南北高速公路希法段項目。新華社發

  2017年1月1日,參與建設長株潭城際鐵路的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列車上合影留念。記者 李尕 攝

  由中國建筑美國公司全資子公司戰略資本公司承建的高檔住宅項目“泊·岸”,成為哈德遜河水岸和紐約市地平線上一個新地標。記者 王迎 攝

  2017年,新簽合同額近2.5萬億元,營業收入超萬億元,利潤總額600多億元。2006年首次上榜財富全球500強,列第486位﹔2018年,列第23位,短短的12年間躍升了463位,平均每年遞升約39位。

  這是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建筑”)交出的成績單。改革開放40年來,這支中國建筑業的“國家隊”曾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深圳速度”,也曾“出海弄潮”打造出一張張亮眼的“中國名片”。如今,中國建筑已實現“四級跳躍”,成長為全球最大投資建設集團。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下一跳又在哪裡?中國建筑給出的答案是:2030年爭取進入“世界500強”前十名,成為世界投資建設領域的第一品牌。到2050年,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從“深圳速度”到“雄安質量”

  50多歲的宋福生,至今仍清晰記得1984年第一次到深圳的情形。

  彼時,子承父業成為中國建筑旗下子企業一名抹灰工的他,正在湖北荊門上班。“接到調令說是要參加深圳國貿大廈項目的建設。當時,一同出發的還有幾個班組。行李都是卡車運送過去,人都是坐火車。我們一到就迅速進入了工地現場開始干活,主要是負責裝修抹灰。從(國貿大廈)樓頂往下看,感到路面上的汽車特別小。”

  這座高160.5米、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華夏第一樓”,首次在國內採用大面積整體同步滑模工藝,從最初7天一層,到6天一層、5天一層、4天一層,從第31層開始,施工速度穩定在3天一層,被認為標志著我國超高層建筑工藝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深圳速度”也由此誕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代名詞之一。

  深圳國貿大廈帶來的震撼余波未平,中國建筑又於1994年在總高度383.95米、時為亞洲第一高樓的深圳地王大廈施工中創造了“新深圳速度”,將一個結構層的施工時間縮短到兩天半。

  在珠三角超高層建筑激戰正酣之時,中國建筑在長三角成功拿下時年為全球第一高樓、主體建筑設計高度為492米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中國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三個馳譽全國的項目奠定了中國建筑在超高層建筑領域的王者地位。到目前為止,中國建筑已承建了超過全國90%、全球50%的3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

  2018年4月,有著“雄安新區第一標”之稱的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正式開園,這8個單體建筑,可滿足3000人常駐辦公和500人住宿的需求。“千年大計,隻爭朝夕”,矗立在其不遠處的這八個大字,昭示著這個地方對於中國的意義。“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相當於一個小型城市的縮影,是雄安新區功能定位與發展理念的率先呈現,此項目打造的雄安模式、雄安質量、雄安智慧和雄安精神,也將繼續為中國以及世界未來城市的發展貢獻中國樣板和中國智慧。”中國建筑有關負責人表示。

  這一次,值得稱道的不僅僅是112天10萬平方米的建設速度,中國建筑也不僅僅扮演工程建設者的角色。“我們將智慧、綠色的理念融入其中,為項目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以項目投資商、建造商、發展商與后期運營服務商的角色,為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設以及長期穩定運營發揮作用,這在國內尚屬首次。”中國建筑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裝配式建造方式、二維碼掃描構件的“前世今生”、VR虛擬體驗對工人進行安全教育、刷臉進工地實時定位、地面可以“自由呼吸”、全部使用電動車、無人超市無人快遞車……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參觀過程中,《經濟參考報》記者感覺到每一個角落裡都蘊含著智慧與綠色因子。

  對此,宋福生也深有體會。30年間,他已成長為質量與安全監督領域的“工匠能手”。作為該項目二工區安裝質量總監,他每天雷打不動的一項重要任務,便是對工程已經安裝完成的空調管線進行抽樣檢測。

  “曾經的項目機械很單一,主要靠人海和塔吊,如今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項目,技術先進。現場有大型機械近百台,有時上午和下午,建設現場都會呈現兩個樣子。蓋房子如同搭積木,用三維建筑模型優化施工工藝,機電管件採用數字化加工,一些很難焊接的地方用焊接機器人,這些都讓作業偏差變小,但功效更優,這就是雄安質量和雄安速度。”宋福生說。

  讓宋福生自豪的是,他負責質量管理的工程,幾乎都能拿到魯班獎或者國優獎。“以魯班獎標准打造‘雄安第一標’,我的職業生涯也就沒有遺憾了。”

  出海弄潮打造“中國名片”

  中國建筑是最早“出海弄潮”的企業之一。

  圓了剛果(布)人民百年夢想,被總統薩蘇稱為“希望之路”的剛果(布)1號公路﹔印在泰國貨幣上的泰國拉瑪八世皇大橋﹔被埃及政府稱為“頭號工程”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務區﹔“一帶一路”的展覽中心、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莫斯科中國貿易中心……一座座巍昂的建筑從地平線上拔地而起,成為一張張閃亮的“中國名片”。

  “中國建筑海外有歷史、有故事。”中國建筑海外業務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據介紹,早在1959年,國家就組建了中國建筑工程公司,重點業務是援非、援蒙。20年后,又重組中國建筑工程公司,主要目的是進入國際市場進行競爭,為國家賺取外匯。這是我國第一家獲得對外經營權的企業,也是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的前身。

  1979年當年,中國建筑就進入香港和伊拉克市場,並在伊拉克簽訂了我國第一份勞務輸出合同,后來“在游泳中學習游泳”,簽訂了我國第一份工程承包合同、第一份項目總承包合同,成為我國外經領域和企業“走出去”的標杆。

  1982年,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2017年底前完成改制並更名為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宣告重組成立,成為我國建筑領域唯一一家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點骨干企業,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進入到全新的歷史階段。

  2001年,我國政府正式提出“走出去”號召,中國建筑也加大了海外市場開拓力度,全球布局初見雛形,並發展形成了北非、中東、東南亞、港澳、北美、中西非等幾個穩定的產出區。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建筑更是堅定踐行“大海外”戰略,推進海外經營集團化,調整海外業務管理體系,實施資本運作,推進海外兼並收購,創新海外營銷模式,力爭未來海外營業收入佔比達到10%。

  要實現這一目標,項目的品質經營始終是根本,這點中建南洋公司深有體會。新加坡建筑市場發展成熟,對工程質量高度重視,並不斷提高要求。為此,中建南洋公司經過不斷摸索和總結,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點的一系列項目管理制度,不僅屢次刷新新加坡建設局評分紀錄,更是在素有新加坡“建筑業奧斯卡”之稱的建設局常年頒獎典禮上累計斬獲130個獎項。得益於良好的工程紀錄,中建南洋公司多次以高於第一標的價格獲得項目,2016年甚至以第六標、比第一標高出35%的價格中標。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化道路並非一馬平川,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必須用本土扎根的思路,通過長期的耕耘來獲得信任。

  中國建筑1982年進入阿爾及利亞市場,面對強大的歐洲同行業競爭對手,憑借質量和速度,迅速打開市場,站穩腳跟。上世紀90年代,在阿爾及利亞陷入內亂和動蕩、絕大多數外國公司相繼撤離時,中國建筑始終堅持留在當地市場。本世紀以來,阿爾及利亞大力發展經濟,中國建筑先后承接了國際會展中心、南北高速公路希法段、阿爾及利亞嘉瑪大清真寺等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標志性工程。

  這一系列的做法,使得中國建筑在“筑全球”的路上快速而穩健地前行。在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排行榜中,中國建筑位列2017年世界十大建筑服務公司第一名,並蟬聯全球最大上市建筑公司。

  在國際五大品牌價值評估權威機構——英國著名品牌管理和評估獨立顧問公司Brand Finance發布的“2017年全球最有價值的工程和建設品牌25強”排行榜中,中國建筑位居前三名。

  截至目前,中國建筑已累計在130多個國家或地區建設了6000余項工程。其中一大批已成為當地標志性、代表性建筑。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中國建筑境外累計簽約1098億美元,完成營業額578億美元,佔公司海外經營30多年來整體指標的59.6%和52.5%。近兩年來,中國建筑在“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累計新簽項目合同額已超過200億美元。

  深化改革實現多級跳躍

  為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

  中國建筑重組成立之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五個年頭、深圳等四個首批經濟特區設立的第三個年頭。隨著經濟特區建設的啟動,合資、外資企業的出現,中國的房建市場不再沉寂。為此,中國建筑將主營業務鎖定在房建領域,做“中國最大的建筑企業集團”成為最初追求的目標。

  進入21世紀,中國建筑加大了對子企業中海集團旗下的中海地產擴大內地業務的支持力度,並一度在總部名下組建了后來整合並入中海地產的中建地產。2012年,中國建筑地產業務實現銷售額近千億元,此后便長期留在千億級銷售額俱樂部。

  2008年開始,世界經濟形勢陡然生變,中國也進入經濟結構調整期,基礎設施成為國家投資傾斜的重點領域。跟隨這一導向,中國建筑調整了市場定位。

  這一轉型得到了資本溫床的強力孵化。2009年7月29日,隨著上海証交所的一聲鑼響,當年全球最大IPO——中國建筑正式登陸A股市場,與旗下中國海外發展、中國建筑國際、中國海外宏洋集團有限公司、遠東環球集團有限公司、新疆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上市公司,共同組成了資本矩陣。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建筑上市當日鎖定的501億元資金全部轉化為主營業務拓展投資。在投資傾斜的杠杆引導下,其基礎設施業務迅速放大,參建了包括哈大、滬杭、石武等52個高鐵項目,打造了高鐵武漢站、南京南站、天津濱海站交通樞紐等一批現代化高鐵站房。2016年,基礎設施板塊對主營業務收入的貢獻已經上升到第二位。

  而資本矩陣的形成也讓中國建筑迎來了第四次升級跳躍。

  為適應這一轉變,中國建筑先后成立了中建資本、中建基金、中建資本(香港)三個金融平台載體。依托中建基金搭建產業基金合作框架,已成功對接系統內單位多個投資項目。同年,中國建筑與甘肅合作發起設立規模為1000億元的絲路交通發展基金,同時參與設立首都水環境治理技術創新及產業發展基金。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中國建筑面臨著又一次的選擇。據了解,中國建筑主業集中在建筑、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周期性行業,受經濟周期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大。近期在金融防風險、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和去杠杆等政策影響下,公司保持業務持續穩定發展面臨較大壓力,從長期看,建筑業也將由高速增長轉為溫和增長。

  對此,中國建筑提出了“無房建不穩,無基礎設施不強,無投資不富,無設計不優,無海外不亮”的公司發展重點,確定了到“十三五”末實現“5321”產業結構的發展目標:在主營業務收入中房屋建筑佔50%,基礎設施佔30%,地產佔20%,海外業務佔10%。

  到2030年,中國建筑的發展目標為“1211”:進入“世界500強”前十名,年營業收入2萬億元,市值突破1萬億元,成為世界投資建設領域的第一品牌和中國建筑業改革發展與推動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一面旗幟。

  到2050年,中國建筑要在2030年“1211”目標基礎上,與國家發展規劃同向同步,成為全球投資建設領域主業突出、技術領先、管理先進、績效優秀、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強的世界一流企業。(記者 王璐)

(責編:李楠樺、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