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范博文多次參與高分衛星的相關重大項目
為了太空中的“中國星”(關注·“90后”科技人員的一天⑤)
核心閱讀
進淨化間採訪,先要穿上帶帽子的連體工作服,再套上淨化靴、戴上口罩和膠皮手套。由於氧含量低,記者待上10分鐘就感到胸悶、氣喘,范博文和同事卻要在這裡工作一整天
作為一名“90后”,遇到項目難題時,范博文喜歡用網游中的“團戰”“打關”等來打比方,鼓勵團隊成員齊心協力、攻堅克難
1990年出生的范博文年齡不大,卻已有5年的一線工作經歷,還帶領了一支全部為“90后”的技術團隊。盡管年輕,但他先后參與了高分四號、高分五號衛星的載荷紅外探測器組件等重大項目,為保障我國紅外核心器件自主可控貢獻了聰明才智。記者日前走進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所,近距離體驗了紅外探測器工藝線芯片封裝測試工藝點負責人范博文的一天。
紅外芯片封裝使用的焊接絲粗細不到頭發絲的1/3,用鑷子將焊接絲“盲穿”進小孔,比穿繡花針難多了
體驗范博文的一天,先從“換裝”開始。
9月6日早上8點不到,記者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一研究所辦公大樓的一層大廳見到了范博文。印有卡通圖案的黑色T恤、藍色牛仔褲,再加上年輕愛笑的臉龐,這是個自信從容的“90后”大男孩。沒想到,寒暄幾句后,記者的所有採訪裝備都被“收繳”了。
“我們的所有操作都要求在無塵環境下進行,所以您得換上工作服,背包要存一下,手機也不能帶進去,採訪用的紙筆也不能帶,可以用裡面專用的。”范博文解釋道。
工作服不僅是連體的,還帶有帽子,對初次穿戴的人來說有些復雜。記者花了幾分鐘時間才穿好,再套上淨化靴、戴上口罩和膠皮手套,全身上下隻露出眼睛,這才做好進入淨化間的准備。
淨化間,是范博文和同事們工作的“主戰場”,紅外探測器的核心部分——芯片就是在這裡完成封裝測試工作。
“紅外探測器上的芯片都是微組件,有的隻有指甲蓋大小,必須通過實體顯微鏡才能操作。還有一些對精度要求更高,誤差要求在10微米以內的,就要去裡面的工作間,使用更高倍數的工具顯微鏡。”范博文一一介紹。
“10微米是什麼概念?”記者一時難以想象。
“1毫米等於1000微米,人的頭發絲直徑在80—100微米,而封裝用的焊接絲隻有25微米。”范博文解釋。
“焊接可是小范的絕活之一。”這時,同事張懿在一旁笑著說。原來,芯片封裝必須用到超聲楔焊技術,掌握這一技術的第一步,就是用鑷子將25微米的焊接絲穿過焊接機上劈刀的小孔。更關鍵的是,這個孔不僅很小,而且從正面無法看到。
“那怎麼辦?”記者回憶了一下以往穿繡花針的經歷,感覺這簡直是難以完成的任務。
“練唄!”范博文說,自己當時剛從北京科技大學畢業,原以為搞科研就是在電腦上寫寫畫畫,沒想到會碰到這個大難題。“我就是想著這是我的工作,一定要練好。”從此,范博文每天都重復著“穿針引線”的練習,一天要練100多次,終於在兩個多月后熟練掌握了。
這之后,范博文的焊接技術越練越熟。高分五號衛星載荷紅外探測器組件芯片封裝時,引線焊接工藝更為復雜。從接到任務開始,范博文就查找文獻、設計方案,在實際操作中不斷摸索,有的焊接工作即使精度要求沒那麼高,他也按照高分五號的微米級誤差來操作。
近乎嚴苛地練習了兩年時間后,范博文不僅圓滿完成了任務,還解決了航天用紅外組件的引接焊接技術難點。“真到了那一天,還挺順利的,一上午就完成了。”范博文笑著說。
“‘90后’比較喜歡玩游戲,我有時就會用打游戲來激勵他們。”
8點15分,范博文將團隊裡的8個人召集到一起,開了一個例行早會。主要是梳理上一天的工作完成情況,再布置今天的主要任務。記者發現,范博文說得認真,團隊裡的年輕人也都聽得很認真。
“聽說你這個團隊都是‘90后’?”
“是的,我是年齡最大的一個,最小的一個是1998年的。”
“‘90后’團隊好帶嗎?”
范博文笑了,“其實‘90’后有自己的特點,有活力,也有創造力,比較喜歡玩游戲。我有時就會用打游戲來激勵他們,把做項目看作游戲通關,大家一起齊心協力,組團打掉這個‘大BOSS’。‘90后’可能不喜歡說教和大道理,但轉換成他們熟悉的語言,效果就很好。”
其實,仔細了解范博文和同事們的發明創造后,就會發現這些奇思妙想充分體現了“90后”的創造力。
范博文第一個嶄露頭角的小發明是在高分四號衛星的載荷紅外探測器組件項目中開發設計了芯片粘接工裝夾具,提高了芯片粘接后的位置精度,進而保証了微米級光學系統的匹配。
之所以想到這一點,是因為星用紅外探測器組件芯片封裝時隻能靠雙手操作。“在顯微鏡下操作,一站就是一個多小時。那個高度坐著有點高、站著又有點矮,姿勢很難受,我就想著能不能設計一些夾具,讓效率更高、精度更准。”范博文當時一邊跟同事討論,一邊查找資料,終於設計出適用的芯片粘接工裝夾具,為大伙兒節省了一半時間。
“我們電科的年輕人都很有想法!”范博文興致勃勃地介紹起他和同事們最近做的小項目。“這就是我們團隊裡1998年出生的那位同事張然的點子。他主要負責零部件檢驗,需要在顯微鏡下一個個看,工作量很大,效率也低。正好部門新進了一台激光輪廓掃描儀,激光測高能夠精確到1微米。張然就跟我說,能不能利用這個設備,設計一個程序,用機器檢驗替代人工?”有了想法,范博文和同事馬上利用業余時間開始研究,他們一邊在電腦上編寫程序,一邊根據需求設計了適配不同型號零部件檢驗的工裝夾具,最終實現了自動檢驗。“以前靠人工3分鐘檢驗一個零件,現在程序自動運行,3分鐘能檢驗25個,效率大大提升。”
淨化間內不能飲水,為了省時省事,很多人一天隻喝兩三次水
每天的例行早會結束后,范博文一般會檢查、指導團隊成員的工作。9點開始,他就進入了另一個角色——電學設計工作。
打開擺放在淨化間一側的電腦,范博文調出了昨天沒畫完的電學圖,立體圖上的紅線層層疊疊。“這些都是分布在電學基板上的線路,根據基板的大小和功能,需要設計不同的電路圖。”
看著這些密密麻麻的紅線,記者有些好奇。“這大概有多少根線?”“200根。”“那要放在多大的基板上?”范博文想了一下回答說:“食指大小吧,就是長五六厘米、寬1厘米的基板。”
記者想象了一下,不禁感嘆這樣的設計工作像是在方寸間“跳舞”。范博文卻很坦然:“宇航級紅外器件的設計就是要盡量小型化,盡量讓載荷小一些、輕一些,才有可能讓衛星、飛船飛得更高更遠。”
這時,記者在淨化間裡已經待了快兩個小時,明顯感到胸悶、氣喘,渾身冒虛汗。其實,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早在進入房間后的10分鐘就出現了。淨化間要保持恆溫恆濕,但穿上全套防護服再戴上口罩和手套,待一會兒就覺得悶熱。
但范博文和同事們卻沒有絲毫不適,始終緊張有序地工作著。“其實剛來時也很難受。”范博文說,淨化間氧含量較低,有時待一天整個人都是昏昏沉沉的。而且淨化間內不能飲水,要喝水得到地下一層的更衣間,還要換了衣服才能喝,既不方便也浪費時間。因此,大家養成了一天隻喝兩三次水的習慣。長時間下來,不少同事都患有咽炎。
8點進淨化間,一直忙到中午11點半,范博文才和同事離開這裡去吃午飯。換好衣服,拿回自己的背包,記者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機查看信息。范博文樂了,“進淨化間就是‘失聯’狀態,談戀愛的時候還挺受影響的,那時女朋友老埋怨我,打電話不接,發信息也不回,不過后來就習慣了。”
當然,作為一名“90后”,范博文的生活中不僅僅有工作,他還是單位裡有名的“健身達人”——體重成功地從180斤減至140斤﹔也是文藝積極分子——既能為大合唱鋼琴伴奏,也能演出讓人捧腹大笑的小品﹔還會用一個星期的業余時間來完成2000多片的樂高模型拼插。
“不過,最熱愛的還是我的工作。”范博文說,有時抬頭看看星空,想著這裡面的某顆衛星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勞,“那種感覺還是挺帶勁的!”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2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