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施工“神器”是如何煉成的?

記者 王賢 實習生 張靜怡 溫璧瑜 

2018年10月08日08:22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高鐵施工“神器”是如何煉成的?

  一台巨型“變形金剛”跨出前腳,踩在前方橋墩上,懸在空中的身軀將運梁台車上的900噸巨大箱梁吊起,並緩緩向前移動,輕輕放在十幾米高的兩個橋墩間,像拼積木一般搭建起一段段高鐵橋梁﹔一台長達數百米的推送列車,將兩根長500米、重達30噸的長鋼軌同時向前推出,准確無誤地放置在軌槽中,左右開弓進行雙軌鋪設……

  這些在中國高鐵施工中常見的架橋機、鋪軌機等鐵路大型施工設備工作的畫面,屢屢引爆社交網絡,引得海內外網民驚嘆不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些高鐵施工“神器”大多由總部設在武漢的中國中鐵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制造。

  在外國高鐵施工裝備躍躍欲試的情況下,中鐵科工集團憑借艱苦奮斗、堅持自主創新,累計完成200多項科研任務,擁有165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完全掌握了高鐵施工裝備建造技術,將國外的競爭對手“請”出了中國市場。他們研發生產的裝備參與完成了我國12.7萬公裡鐵路中的八成左右,包括絕大多數高鐵項目的鋪、架施工,節省了大量成本。

  在高鐵施工裝備穩穩撐起中國飛速發展的高鐵建設,並逐漸閃耀海外的背后,隱藏著什麼樣的動人故事、發展秘訣和精神密碼?記者近日走進中鐵科工集團,求解這家走過60年風雨歷程的鐵路施工裝備研發、生產、服務企業的成長密碼。

  自主研發 高鐵施工裝備走向成熟

  中鐵科工集團原總工程師李玲出生於鐵路世家,她對於鐵路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懷。“退休后被返聘,我這也是發揮余熱。”提起公司的行業地位,李玲自豪地說:“高鐵施工裝備,我們這些年都沒有看到國外的對手到中國來投標,這在高鐵領域是絕無僅有的,‘國字號’這個頭銜,我們當之無愧。”

  這樣的江湖地位,得來並不容易。高鐵成套施工裝備主要包括架橋機、運梁車、提梁機、搬運機和鋪軌機,其中架橋機技術最復雜、研發難度最大。

  中鐵科工集團成員企業中鐵重工有限公司(原鐵道部武漢工程機械廠),1958年成立,一直從事鐵路施工裝備制造。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鐵道部把全國13個單位的架橋、鋪軌機械設備研究專家、技術工人共63名同志集中到鐵道部武漢工程機械廠,1970年1月研制出我國第一台130T架橋機投入焦枝線施工,並定型生產。

  已在公司工作了34年的中鐵科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曉波說,當時這種型號的架橋機生產了13台,就滿足了那十多年全國的鐵路建設需求。

  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們對國內現有各種機型進行了調研,廣泛聽取了使用單位的意見,著手對新一代架橋機進行研究。1994年2月,國內首台實現機上移梁的JQ130型架橋機制造成功並成功應用於京九線架橋施工。

  一年后,當時我國起重量最大的單梁JQ160型架橋機制造成功,並於當年5月在京九線架橋施工,其起重量提高到160噸,可架設40米及以下混凝土T梁,填補了我國單臂架橋機架設40米混凝土T型梁的空白。

  2003年8月,中鐵科工集團研制的2台JQ140G型高原型架橋機投入青藏線鐵路架橋施工,填補了我國高原架橋設備的空白。2006年8月,為適應鐵路提速架橋需要,他們研制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TJ165型架橋機,已出廠58台,完成了全國鐵路80%以上鐵路T型橋梁的建設施工。

  黃曉波認為,1998年原鐵道部組織的秦沈客運專線箱梁運架設備科技立項會,在中國高鐵施工裝備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意義。就在這次會上,有關專家對是否引進國外高鐵施工裝備,要不要自主研發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激烈討論。參會的中鐵科工集團專家在會上大膽提出:“鐵路架橋機我們已經研究了幾十年,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研發出來。”

  彼時,國內還沒有架高鐵用的箱梁架橋機,國外有一個公司一家獨大。這斬釘截鐵般的一次發言,開啟了中國高鐵施工裝備自主研發的新紀元。

  2000年,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中鐵科工集團為國內第一條准高速鐵路“秦沈客運專線”成功研制了JQ600型箱梁架橋機。黃曉波說:“這意味著我國的高鐵施工裝備走上了自主創新研發制造之路。”

  600噸的箱梁架橋機研發成功后,中鐵科工集團科研人員很快投入到更大噸位的預研。中鐵科工集團機械研究設計院黨委書記、執行董事李曉鋼說,從2002年到2005年底,50多名科研人員設計攻關了4年,搞成了第一台900噸的架橋機,2006年初在安徽全椒架設了第一片900噸的箱梁。至此,中國高鐵施工裝備走向成熟。

  “我們的裝備成熟了后,最直接的效應就是高鐵施工成套裝備價格直線下降,服務水平明顯提升。”李曉鋼說,“以前國外的設備一套要上億元,我們不到它的一半﹔國外的設備維修培訓等售后服務都是按小時收費,還不能及時到位,我們隨叫隨到。”

  沒過幾年,國外的高鐵施工裝備就被“請”出了中國市場。

  這些年,中鐵科工集團自主研發的架橋機、運梁車、鋪軌機、搬運機、提梁機等高鐵施工成套設備參與了京滬、武廣、哈大、蘭新、京津城際、渝萬、蒙華等數十條國家重點高速鐵路和普通鐵路建設,參與完成了中國12.7萬公裡鐵路80%裡程的鋪、架施工。

  不僅如此,中鐵科工集團所研制的架橋機、鋪軌機、運梁車等鐵路施工高端裝備,正乘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投入到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沙特、印度、土耳其、泰國、緬甸、新加坡、老撾、塔吉克斯坦等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中,閃耀海外市場。

  在肯尼亞蒙內鐵路建設中,中鐵科工集團投入2台/套鋪軌機、2台/套架橋機,完成全部77座橋梁1616片T梁的架設,以及主線和站線615公裡的鐵軌鋪設,佔到全線鐵軌鋪設的99%。憑借高效的施工裝備,鐵路建設者提前4個月完成全線鋪架施工任務,高質高效完成蒙內鐵路橋梁架設和鐵軌鋪設作業,還創造了日鋪設鐵軌8.2公裡的世界鐵路鋪軌紀錄,助力蒙內鐵路建設工期由5年縮短至兩年半。

  第十二屆中東鐵路軌道交通展覽會上,中鐵科工集團展示的一批世界級的高鐵施工“神器”,引來眾多國內外專家和企業人士駐足觀看,人們紛紛對中國高鐵施工設備豎起大拇指。

  不忘初心 堅持創新驅動

  說起公司這些年的發展秘訣,中鐵科工集團總經理林承朝說得最多的是“不忘初心”。在60年的風雨歷程中,中鐵科工集團堅定不移堅持創新驅動,廣泛吸納專業化人才,組建高水平的科研團隊,不斷加強科技成果轉化。

  林承朝說:“有段時間,我們單位資金運轉非常困難,連工資都不能及時發放。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還是繼續搞自主創新,從來沒有間斷過,就是因為有這個信念,就是高鐵施工裝備核心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為了攻下一個個技術難關,科研人員克服了很多困難。2000年,我國准備鋪設第一條准高速鐵路“秦沈客運專線”,中鐵科工集團承擔了自主研制高鐵用的箱梁架橋機任務。當時科研人員對什麼是箱梁架橋機,如何建造箱梁架橋機,完全沒有概念。

  “當時沒有加班費,單位也沒什麼錢,晚上加班餓了,就買點餅干和巧克力對付一下。”李曉鋼回憶稱,“那時候大家沒有一句怨言,一心想著攻關,齊心協力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

  2000年,中鐵科工集團前身之一的鐵道部武漢工程機械研究院轉企改制,失去了事業單位的保障,研究經費突然要自己解決,國家幾乎不再有資助。還要不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繼續搞自主創新,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當時,我國的高鐵發展正處於萌芽階段,中鐵科工集團認識到,如果沒有自己的高鐵施工裝備,都讓國外的東西進來,國家的損失就大了。

  正是在這一年,中鐵科工集團成功研制了JQ600型箱梁架橋機,這是第一台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箱梁架橋機。“我們當時還和國外的裝備放在一起比了一下,我們和他們的性能一樣,但是造價隻有他們的一半。”林承朝說。

  憑借堅持不懈推進自主創新,中鐵科工集團結出了一個個碩果。國內第一台JQ900A型架橋機、第一台全輪胎走行式JQ900B型箱梁架橋機、JQ900C型箱梁架橋機先后問世……

  據介紹,中鐵科工集團參與並制訂(或修訂)了46項國家及行業技術標准,累計完成科研項目200余項,擁有81項發明專利,84項使用新型專利,研發的高鐵施工裝備類型覆蓋整個箱梁架設生產線,研發的所有涉及高鐵大型施工裝備的技術成果均得到國內重大工程的成功驗証,所完成的30余項架橋機、運梁車、搬運機和提梁機的技術成果均被評價為國際先進水平以上,其中關鍵技術國際領先。

  時代呼喚 鑄就“國之重器”

  黃曉波說:“我們特別要感恩這個時代,短短10年時間,我國建成了長達2.5萬公裡的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高鐵網,經歷了各種復雜地形、復雜施工環境的考驗,這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機遇。”

  “對於企業來說,我們能夠抓住機遇,把高鐵施工裝備干成,最寶貴的財富是人,是經過一代代傳承形成的敢打硬仗、矢志科研的精神。”黃曉波說。

  目前,中鐵科工集團擁有一支全世界最大的高鐵施工裝備設計研發隊伍,專門從事高鐵大型施工裝備技術研發、經營、服務的技術人員有260余人,這個人員規模在國內外絕無僅有。

  李曉鋼說:“高鐵施工裝備研發需要機械、電氣、液壓等各個專業、各種人才的搭配,沒有這支隊伍,我們做不了研發,更不可能做到一路領先。”

  這支隊伍,還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隊伍。為了攻下技術難關,科研人員常常冒著生命危險搞試驗。1986年夏天,技術專家黃渝城正在檢驗鋪設大秦鐵路運煤專線PG30重型鋪軌機的研制成果,他的手被旋轉著的葉片打碎了,由於傷勢過重,手腕隻能截肢。

  當時守在病床前的黃曉波回憶稱,手術結束后,黃渝城在醫院裡緊咬著牙齒,冒著冷汗,倒抽著涼氣,嘴裡一直說“夠意思”,卻硬是沒喊一聲疼,“當時的場面很震撼,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架橋機等高鐵施工裝備,使用起來安全風險較大,每台新設計的裝備,都由設計者第一個試用。林承朝清楚地記得,秦沈線架第一片梁時,就是自己和兩個領導一起上去操作機器架設的,由於是第一次架設高鐵箱梁,機器出了故障,差一點釀成事故……

  如今,中鐵科工集團有一條規矩,為了確保施工安全,每台新架橋前10片梁都是中鐵科工集團的工程師帶著工人去架設。

  面向未來 向“智造”和服務轉型

  近幾年,中鐵科工集團借助自身在大型施工裝備制造領域的強大科研實力和技術積澱,開發和制造出一系列鐵路、公路、橋梁、線路、隧道、基礎等各類工程施工裝備,以及港口、站場、城軌、海工、採礦作業設備,各類鋼梁、建筑鋼結構、風電鋼結構、城市智能立體車庫等產品。已形成包括工程機械研究設計與制造、鋼梁鋼結構制造與安裝、工程服務三大業務板塊。

  中鐵科工集團的技術研發人員穿梭在高鐵架梁現場,為鐵路建設單位提供定制化服務。科研技術人員從施工工法和施工組織方式入手,形成了“由工法引導設備創新和因設備提升工法改進”等國內施工裝備研發的獨特技術路線,協助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鐵箱梁制造、運輸和架設施工組織和設備配套模式。

  中鐵科工集團近日宣布,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開發,其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高鐵施工監控與管理平台——中鐵“設備管理雲平台”建成。經過在京張高鐵、蒙華鐵路等24條鐵路施工中的試應用,其穩定性和可靠性得到檢驗,給鐵路施工安全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這是中鐵科工集團推進智能化、信息化發展的又一成果。林承朝說,他們基於對鐵路施工設備60年的研發、制造、服務一體化的經驗,在2007年研發的設備終端監控的基礎上,採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歷經11年自主研發出了這套綜合信息化系統,實現對施工設備的實時監控和集團化統籌管理。

  黃曉波表示,下一步,集團公司將不斷改進、提升高鐵裝備水平,著力在智能化、信息化方面優化升級。集團將秉承“四大戰略”,即堅持創新驅動、結構優化轉型升級、深化改革提質增效和以人為本的品牌文化戰略,並實現“三大突破”:規模發展和效益提升新突破、結構性調整和產業升級新突破、科技研發成果產業化新突破。

  目前,中鐵科工集團已研制1000噸架梁機,即將投入使用。他們也將在武漢江夏全面升級生產線,建設智能化制造基地。

  黃曉波說,未來,中鐵科工集團將在鞏固和做大既有工程機械產品和市政鋼結構市場基礎上,全力拓展以雙輪銑為代表的研發、制造、工程服務一體化產業鏈,奮力打造軌道交通、智能機器人、建筑鋼結構等產品。著眼國內一流、世界知名,打造高精尖裝備國內知名自主品牌,成為有核心競爭能力的工程施工裝備“智造”和服務的產業集團。

(責編:李楠樺、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