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導彈設計“最強大腦”的 航天人

記者 胡喆 北京報道

2018年08月20日08:03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為導彈設計“最強大腦”的 航天人

  從我國第一型地空導彈武器控制系統到新一代防御導彈武器控制系統,有這樣一群人,一次次用近乎完美的飛行試驗揚我國威。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他們,是為導彈設計“最強大腦”的航天人,作為我國導彈控制系統的設計團隊——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張奕群研究室承擔了我國多項防御導彈控制系統設計與試驗任務,創造了我國眾多導彈武器的第一。在這個團隊中,比例接近70%的黨員以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全體,用創新和行動標注著航天事業發展新高度,書寫出航天黨員奮斗史。

  千裡穿針:為導彈設計“最強大腦”

  張奕群研究室的職責,就是給導彈設計控制中樞,打造導彈的“最強大腦”。

  談及導彈控制對精度的要求,張奕群研究室原主任、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副主任王蒙一說:“用‘千裡之外穿針引線’來形容毫不為過。”

  王蒙一介紹,新一代防御導彈,其研制難度之高,目前世界上僅極少數國家能夠掌握。然而,對張奕群研究室的全體科研人員而言,他們的工作就是“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突破經典方法、吃透前沿理論、大膽顛覆性創新……在張奕群研究室,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2歲的創新團隊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新挑戰,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

  “新一代武器裝備的研制周期要求比上一代產品壓縮了70%以上,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高質量的方案論証、技術設計和驗証工作,這樣才能降低研發成本、提升裝備質量。”張奕群研究室黨支部青年委員王曉東說。

  面對這一要求,張奕群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在某型號產品中創新性地應用了“知識工作的自動化”技術,革新了控制系統的設計手段,使設計周期由幾個月縮短為幾天,同時保証了設計品質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顯著提高了控制系統的設計效率和設計水平。

  錙銖必較:為算一個參數草稿裝滿兩大櫃子

  “制導系統差之毫厘,導彈飛行謬以千裡。”在張奕群研究室,“一次成功”、“嚴慎細實”的航天作風已經融入他們的血液和基因。

  無論是北京西郊的辦公室,還是大漠深處的靶場,遇到問題“深究機理、舉一反三,拿數據說話”是張奕群研究室的職責和使命。

  據張奕群研究室班組長趙明元回憶,為了查出某次測試過程中暴露出的數據異常原因,他和同事排查了100多個接口、計算了上萬條彈道,進行了累計300多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歷遍所有可能性,最終找到了問題根源。

  “新技術的終極考核是導彈飛行試驗成功。”趙明元告訴記者,一次在草原上進行的飛行試驗中,導彈在高空爆炸,碎片散落在幾十平方公裡、近一人高的草叢中。為了找到碎片、定位失敗原因,試驗隊派出主要由黨員組成的突擊隊組成“人牆”,苦苦尋找了6天才找到這個殘片,隊員們膝蓋疼得幾乎移動不了腳步。

  這就是張奕群研究室團隊——他們會為了一個關鍵技術參數,推演算法的草稿紙裝滿了整整兩大櫃子﹔也會為了尋找6萬次才出現一次的異常現象,連續10個晝夜進行試驗,直到取得滿意的結果。

  “經過多年實踐,張奕群研究室形成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便是‘勇於創新、勤於學習、善於攻關、甘於奉獻’。”張奕群研究室黨支部書記房秀蓮說。

  堅韌執著: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科學本身是有趣的,但科研的過程卻漫長而枯燥。在長期隱姓埋名的國防科研領域,無疑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堅韌、執著,不斷接近完美。”作為全國勞模的張奕群坦言,當這個光榮的集體交棒到自己手上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是一份無上的光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和訴求,張奕群研究室的全體黨員職工更保持了那份可貴的堅守與純粹。

  張奕群研究室青年設計師薛清宇告訴記者,在團隊裡大家基本都是“沒事就來”,無論是周末還是晚上10點后,經常能見到加班同事們的身影。

  在筑牢國土安全基石的同時,張奕群研究室黨支部還積極回報社會,履行航天人的社會責任:組建“愛心車隊”,開進太陽村、兒童希望之家、培智學校開展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組建“科普宣講團”,走進打工子弟小學課堂,推廣航天科普知識,傳播航天文化……

  2017年國慶前夕,張奕群研究室黨支部以群像的形式驚艷亮相“黨員idol”公益廣告,在北京各地鐵站和高鐵同步上線。

  在浩瀚的星空下,身著白色試驗服的他們,背靠壯麗河山,以航天人的責任與擔當,自信、驕傲地為祖國母親點贊。

(責編:朱江、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