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管家”眼中的百年擔當

宋玉萌 張子璇

2018年06月11日08:14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管家”眼中的百年擔當

  沿著長安街向北一千多米,走過喧鬧的王府井步行街,路旁東側便是一座灰色的六層建筑,質朴的外表並不起眼,但門前的牌子卻讓往來的人不禁多看一眼。“商務印書館”,一個承載了幾代中國人成長記憶的地方,在走過120多年的歷史之后,站在一個新時代的新起點上,正在開啟新的篇章。

  使命文化和擔當精神

  一提起商務印書館,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從小伴隨到大的《新華字典》。這本從出版至今已歷經十一次修訂的字典早已成為了幾代國人的成長記憶,承載著民族的共同回憶。它不僅僅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傳播著漢字和知識,更是以字紙的方式,傳承著以漢語漢字為核心的中華文化。

  《新華字典》僅僅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標志性工具書,其實早在成立之初,商務印書館就已經開始了工具書的編纂工作。《辭源》正是那個時候的代表。

  記者在這座朴素的灰色建筑裡見到於殿利的時候,他正在自己辦公室的書山裡找一本准備出版的樣書。看起來有很濃書卷氣的於殿利,是商務印書館現任的總經理。比起是“總經理”,於殿利更願意把自己看成這家120多歲的文化出版機構的“管家”之一。

  在於殿利不急不緩的介紹裡,商務印書館120多年的歷史仿佛慢鏡頭一般緩緩展開。

  1897年,商務印書館創立於上海,后於1954年遷到了北京。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正是中國社會經歷從舊社會向新社會轉變的動蕩時期。新舊碰撞的時代下,國人領略到了西方的先進知識,開始意識到傳統文化的落后,打倒封建糟粕,宣揚全盤西化成風。千分之一的受教育比例也使得眾多國民甚至沒有機會接觸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那些少數能受到教育的人又只是在以應對科舉考試的目的來讀書。商務印書館正是在這個特別的歷史時期成立的。

  商務印書館《辭源》的編纂者曾說:“國無辭書,國無文化可言。”商務印書館在1915年出版的《辭源》,從漢語的形音義三方面去追溯字詞的本源,讓人們在學漢字的同時也能學到深厚的文化根基。這是我國近代第一部大規模的語文辭書,也是從那時起,商務印書館就將企業命運與民族國家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了一起。

  “將自己的出版事業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使命文化和擔當精神,這就是商務印書館最核心的東西。”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於殿利說。

  新時期下的新面貌

  在近代,商務印書館同時成為了國人“開眼看世界”的平台。《天演論》、《論法的精神》、《國富論》,一批批代表西方先進文化的經典之作進入到了國人的視野中。120多年來,隨著時代的變化,商務印書館還出版了外文字典以及許多專業字典等等。

  於殿利介紹說,商務印書館曾在新舊交融的年代中創下了無盡的輝煌,步入新時期后,如何在各種挑戰中繼續保持老店的風貌,如何擔起新時代的責任,是所有商務印書館人不斷思考並努力的方向。

  近些年來,商務印書館推出了許多年輕讀者喜歡,接受,看得懂,願意看的書籍,努力營造“全民閱讀”的氛圍。近幾年著名的“網紅圖書”——《發現之旅》就是商務印書館引進出版的圖書。這本豆瓣上評分高達9.0分的圖書,收集了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裡數百幅珍貴藏品以及歷史上十次最重要的自然探險故事。有讀者留言說“商務印書館的品位太好了,引進了這樣美好的圖書,手繪插圖像藝術品一樣漂亮。”

  將高深的學術著作用普通讀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表達,持續挖掘關注涌現的新書,同時,結合現代化的解釋語言和精致年輕化的裝幀都使得商務印書館近些年出版的許多圖書,得到了年輕一代讀者的“追捧”。

  120多年的“老店”商務印書館有沒有新的“煩惱”和思考?

  面對這個問題,於殿利坦陳,所有傳統出版行業者都在思考,當下時代裡,該如何看待電子閱讀和碎片化閱讀的沖擊。他認為,一定要將手機上獲取資訊與真正促進思想的閱讀區分開來。真正能促進深刻思想的文字,一定是安安靜靜,需要較長時間沉下心去體會和思考的。

  與此同時,古老的商務印書館也在積極推動“紙電同步”等新的改革。作為積極推進者,於殿利認為“紙電同步”對於行業來說最大的魅力在於數據庫的集成,它可以完成無數前輩學者理想中的移動圖書館,處於移動狀態中的讀者可以擁有更為便捷的備選閱讀方式。

  電子閱讀的浪潮沖擊著傳統紙質書的銷量的時代,商務印書館憑借傳統產品的積累以及數字產品的收入,保持著對一家企業來說非常良好的盈利能力。最低50%的重印率等數據,讓於殿利很有信心:圖書產品最核心的特性就是知識和思想的傳承,產品生命周期越長,書籍就越具備傳世價值。

  文化自信與出版“走出去”

  “文化自信”是整個採訪過程中,於殿利不斷提及的關鍵。他認為,書籍出版是文化最重要的傳播方式之一,是加強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和重要方式。

  於殿利說,出版可以強大一個國家,在整個人類從舊社會向新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出版成了最大的推動力量,一個個出版的著作成為了一個個新知識的重要載體,形成了對整個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出版主題同時還要反映國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時代之需,不但是構建國家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將成為人類智慧的一部分。

  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做好主題出版“走出去”,增強文化自信、對外傳播中國文化是商務印書館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商務印書館的主題出版已經形成了“一帶一路”主題、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主題、反映中國國家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成果主題的三大主要產品線。其中,“農民三部曲”和“中國道路叢書”等系列主題圖書已由施普林格陸續出版英文版。這些緊貼中國現實、講述中國故事的主題學術圖書實現在海外主流圖書渠道傳播,幫助了海外讀者增進對當今中國的了解,促進中外知識體系對話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同時,商務印書館還積極推出了許多圍繞重大主題的文創產品,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推動文化自信的傳播。於殿利介紹,目前商務印書館已經有70多種創意產品,並專門成立了一個文創產品公司,開發的產品有特色日歷、創新藝術家的手繪作品、精美的卷軸產品等等。“我們要把內容作為核心,結合新時代的發展,做和書有聯系,但是又區別於書的物品,不辜負書的內容價值。”於殿利說。

  商務百廿,既扎下《辭源》的根,也出版了《萬有書庫》和《漢譯名著》,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帶著文化自信之下的開放與包容,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古老的商務印書館的新起點,正是帶著“文化自信”大步“走出去”,讓中國的書籍承載的中國文化在國際舞台上被更好“閱讀”。百廿商務,正在前行。

(責編:李楠樺、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