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力量:“抗震援建”版的中國故事

2018年05月11日16:14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5月11日電(記者賈興鵬)5.12汶川抗震紀念日前夕,宋玉清又回到了明月村。他穿著一件印有“中國建筑”、“抗震救災”字樣的半袖T恤,和10年前一模一樣,他那略顯瘦削的背影很快引起了幾個村民的注意,“哎,那不是宋書記嗎?”村民裡有人竟依稀記得這個10年前的援建者。

危難之時的記憶,對人們來說尤其深刻。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江油市彰明鎮明月村的很多村民仍不願回憶當年那個夢魘的時刻,四周山崩地裂,江河改道,近在咫尺的北川縣城扭曲變形,並永久地停留在了那一天。

地處龍門山脈東南坡及其延伸出的平原上的江油市,4街20個鎮,雖然人員傷亡相對較小,但到處都布滿了地震裂紋,屋上的飛瓦隨時可能落在行人的頭上……

即便這樣,這裡已經是當時四處涌來的人群能找到的最佳棲息場所,國家決定在這裡緊急建設臨時建筑供民眾使用,這樣的背景下,中建一局集團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一局發展)的援建者們扛著“青年突擊隊”的大旗來到了江油,當時,援建項目的書記就是瘦削的宋玉清,他們在江油“日夜奮戰”,開啟了一個“抗震援建”版的中國故事……

2008年,援建隊員們正在搶建1421套過渡安置房

三天建成學生安置板房

如今的江油市三合一中,已更名為長城實驗中學。

2018年4月27日,由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廖鋼林帶隊,60多名參與“重走四川援建路、開展黨員青年教育活動”的同志走進了這所他們10年前曾援建過的中學。

剛入校園,清揚的歌聲便響起:“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1000余名學生純淨的歌聲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當年那個危急關頭,在這裡發生的一幕幕又回到了人們的眼前……

10000多次余震仍在持續進行中﹔2億立方米、隨時可能潰壩的堰塞湖就在頭頂﹔運輸材料的主干道被斷,從其他地方穿越,下雨后道路泥濘不堪,無法通行﹔30年不遇的大風突襲﹔援建隊伍裡的所有人都已經極度疲憊,卻不能閉眼……

這就是當時來自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的援建者們面對的殘酷現實。在那之前,他們剛為北京奧運會建造了舉世矚目的“水立方”,完成了建筑科技史上高難度的跨越,但是那個過程中,建造者們都還有閉眼休息的可能。

這一次卻需要在“隨時存在著生命危險”與“不能閉眼”中拼盡所有力氣快速前行。不能閉眼的原因之一,“隻要一閉眼,就有可能被頭頂上飛下來的東西砸著,而且砸成什麼后果根本不能想象。”十年后,當年親歷一線援建的隊員如是說。

然而,比這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保証援建板房工程質量同時要“搶”時間,因為數千民眾、近萬學子都等著居住、上課呢。

殘酷的現實面前,沒有一個人退縮,不但沒有退縮,這些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的援建者們竟然僅用了三天時間,就搶建完了這所中學——三合一中多達六排三十多套的安置板房,讓面臨中考的初三學生復課。

三天,僅僅三天,中國央企的速度,中國央企的力量。對於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的援建者來說,這樣的速度和力量曾在“非典”肆虐時也爆發過,那是2003年,那一次,他們僅用了7天7夜,就建成了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為成功扭轉抗疫戰局立下奇功。

重拾災區夢想

楊華,10年前這所三合一中的校長,直至今天,他都記得當年這些北方來的援建者,身上被蚊虫叮咬的紅包,有的人甚至會被蚊虫咬100多個包,卻仍在24小時不間斷地施工……

談起這些細節,他的講述仍然有些聲音發顫。材料不配套時,他們能自己改裝的就自己動手改裝,創造一切有利條件進行施工,以保証工程質量與進度。

工程施工時,無論是放線還是打地平,遇到實際或突發事件時,他們堅持因地制宜,靈活應變的工作作風,爭取把每一個細節工作做好。下雨或修路導致材料運送不進來的時候,他們採取能用小車倒送的就倒運,倒運不了,工人推小車運,雖然很麻煩,卻保証了工期正常不延誤。

中建一局集團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承建的1421套過渡安置房

為了重拾災區學子們的已被碾碎的夢想,援建鬆林小學時,援建者們遇到了一段1200米長的小路,電線、電話線等交錯在路的上方,為了讓近4米多高的集裝箱車從線下穿過,援建隊員隻能用杆子撐起電線,集裝箱車在“停”“好”“走”“停”的號子聲中艱難前行,就這麼1公裡多的小路就走了1個小時!

即使是這樣,短短兩個月,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的援建者們就建設了千余套臨時住房和9所學校的臨時校舍,讓數千名災區百姓搬進新家園,讓近萬名災區學子擁有了新校園。

4月26日,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與四川江油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行了抗震援建十周年紀念活動。會上,10年前危難時刻江油市的導仍在致辭中鄭重表示,感謝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對江油市作出的巨大貢獻。

(責編: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