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央企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2018年01月10日09:39  來源:國資委網站
 

  1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高麗、王滬寧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一大批由中央企業獨立或牽頭完成的項目被授予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

  據初步統計,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央企參與項目,不僅數量多而且獎項等級高。在中央企業獲獎的通用項目中,技術發明獎超過10項,科技進步獎超過40項,其中包括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9項。除此之外,還有多個由中央企業參與的專用項目獲獎。

  航天科技、航空工業、兵器工業、中國航發、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國家電網、中國建筑、中國交建等多家企業所參與的項目同時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

  在這些獲獎項目中,涌現出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涉及航空航天、石油石化、電力等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以及裝備制造、建筑、冶金和材料、通信和電子信息等重要行業,充分體現出中央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國家科技創新中的骨干帶頭作用更加突出,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同時彰顯了“中國力量”。

  在電力領域,“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該項目由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國西電等30家單位聯合完成。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技術是當今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技術,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布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范圍輸送的核心技術,也是國際上公認的我國領先世界的技術,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為全球能源互聯提供了中國方案。

  目前,800萬千瓦級特高壓直流設備已具備全部國產化的能力,電工裝備成為中國制造的“金色名片”。特高壓直流技術研究和工程應用不僅極大提升了我國電工裝備制造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同時,對於加快我國能源轉型升級,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也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與此同時,國家電網的“電能表智能化計量檢定技術與應用”、“強電磁環境下復雜電信號的光電式測量裝備及產業化”、“支撐大電網安全高效運行的負荷建模關鍵技術與應用”、“大規模風電聯網高效規劃與脫網防御關鍵技術及應用”、南方電網的“特大型交直流電網技術創新及其在國家西電東送中的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華電、國家電網參與的項目“電力線路行波保護關鍵技術及裝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在石油石化領域,中國石化的“涪陵大型海相頁岩氣田高效勘探開發”、“高效甲醇制烯烴全流程技術(S-MTO)”、神華集團牽頭、中國石化、中國一重等單位參與完成的 “煤制油品/烯烴大型現代煤化工成套技術開發及應用”、中國海油的 “南海高溫高壓鑽完井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 等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石油的“三元復合驅大幅度提高原油採收率技術及工業化應用”、“高汽油低碳排放系列催化裂化催化劑工業應用”、“重型壓力容器輕量化設計制造關鍵技術及工業應用”、“煤層氣儲層開發地質動態評價關鍵技術與探測裝備”、中國石化參與的“提高輕油收率的深度延遲焦化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石油的“深層油氣藏靶向暫堵高導流多縫改造增產技術與應用”、中國石化的“海相碳酸鹽岩縫洞型油藏精細描述、數值模擬及高效注水開發技術”、“烴類分子結構導向轉化的化工原料高效生產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些獲獎項目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在建筑工程領域,中國鐵建的“復雜環境下高速鐵路無縫線路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成果應用於我國全部高鐵項目中,並在國外鐵路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為我國高鐵快速發展及走出去戰略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國建筑等單位完成的項目“工業建筑抗震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超高層建筑鋼骨高強混凝土結構體系抗震關鍵技術及其應用”、中國鐵建的“高速鐵路獅子洋水下隧道工程成套技術”項目、中國電建等單位完成的“錦屏二級超深埋特大引水隧洞發電工程關鍵技術”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五礦中國中冶等單位共同完成的項目“消能-承載雙功能金屬構件及其高性能減震結構”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在裝備制造領域,中船重工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的成果開創了深海資源高效勘探的新模式,推動了我國深海技術、裝備產業和應用體系的跨越發展,為維護我國在國際深海大洋的權益及安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獲得同樣獎項的還有由東方電氣集團、神華集團、中國華能參與完成的“600MW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開發、研制與工程示范”項目,該項目的成果解決了我國劣質燃料的高效清潔利用問題,提高了我國相關鍋爐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中車的“新一代交流傳動快速客運電力機車研究與應用”、“高鐵列車用高可靠齒輪傳動系統”、中國航發的“航空發動機葉片滾輪精密磨削技術”、中國商飛等單位參與完成的“高效切削刀具設計、制備與應用”、中廣核的“工業智能超聲檢測理論與應用關鍵技術”等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三峽集團參與完成的“電渣熔鑄大型變曲面異形件關鍵技術”、中國中鐵的“超細貝氏體鋼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航空工業、中國商飛等單位完成的“飛機電液自饋能剎車裝置與防滑控制新技術”、機械科研總院的“復雜鑄件無模復合成形制造方法與裝備”、航天科技的“人機交互遙操作機器人的力覺感知與反饋技術”等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在冶金和材料領域,中國建材的“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碳纖維是國家安全、武器裝備亟需的關鍵戰略物資,是國外長期技術封鎖和產品壟斷的敏感材料。該項目立足自主創新,不斷攻克核心技術難題,並首次構建了具有自主產權的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生產體系,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

  中國一重、寶武鋼鐵等單位完成的“壓水堆核電站核島主設備材料技術研究與應用”、鞍鋼的“熱軋板帶鋼新一代控軋控冷技術及應用”、中國五礦中國中冶等單位完成的“高效節能環保燒結技術及裝備的研發與應用”“超大規模微細粒復雜難選紅磁混合鐵礦選礦技術開發及工業化應用”、北京有研總院等單位完成的“高強高導銅合金關鍵制備加工技術開發及應用”、中國大唐的“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多聯產技術開發與產業示范”等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航天科技參與的“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技術與裝備”項目,通過多項原創性成果將我國碳纖維復材構件加工技術水平推進到國際前沿,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中國中化的“環境友好五元環含氟材料催化合成技術及產業化”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而在通信和電子信息領域,中國電子的“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科技創新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成果不僅保障了國家網絡安全,而且創造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中國聯通等單位完成的“新型光纖制備技術及產業化”等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移動等單位完成的“密集無線通信系統的網絡化資源管控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獲獎的項目不僅有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項目,還有致力於改善民生的科技創新,例如中糧集團參與完成的“番茄加工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對我國番茄加工產業品質提升、節能降耗和標准化生產具有重要影響,該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1個項目和9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5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3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6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0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21項(含創新團隊3項)、二等獎146項﹔授予7名外籍科技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責編:李棟、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