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樹樣板

——中鐵五局集團成都公司鄭萬高鐵河南段建設紀實

2017年12月11日17:29  
 

2016年3月,當37歲的譚澤意接到參建鄭萬高鐵的任務時,內心有些忐忑,不知道這項工程又將耗費自己幾年時光。

此前,因遭遇地質難題,他參建的兩個鐵路工程一個歷經9年方才建成通車,一個修了5年還未打通隧道,工期漫長讓他感到惱火,“有時候真的不想再修鐵路了”。

2016年3月以來,不到兩年時間,譚澤意參與建設的鄭萬高鐵項目已完成80%工程量,施工速度領跑全線,安全、質量也贏得點贊。他的臉上常常挂著孩子一樣的笑容,覺得“修鐵路其實也挺幸福的”。

幾天前,在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記者走進中國中鐵五局集團鄭萬高鐵河南段建設現場,近距離採訪了譚澤意和他的團隊,探尋了鄭萬高鐵工程建設又好又快背后的故事。

快速施工,一鳴驚人

11月24日下午,在河南方城縣七峰山下的一個村庄裡,陽光照著空曠的原野,忙了大半年的村民大多在家享受難得的清閑,而村子南邊的鄭萬高鐵七峰山隧道裡仍車來車往,一派繁忙。

隧道進口幾百米外,一群山羊在樹林裡悠閑地吃草。放羊的老人清楚地記得,去年4月,當鐵路施工隊伍的挖掘機、鑽機開來時,田裡的麥子正好長過膝蓋。現在,新的一茬麥苗剛從田裡露頭,喂養的山羊還沒出欄,高鐵已快要建成了。

站在七峰山隧道洞口向北眺望,雄壯的高鐵橋墩像列兵一樣延伸到原野盡頭。與隧道裡熱火朝天的場面相比,橋上很少看到人員和機械,顯得有些冷清。現場技術人員說,這裡的橋梁施工已接近尾聲,很快就能鋪設軌道板了。

在全長350.8公裡的鄭萬高鐵河南段,地處方城縣的第6標段隻有19公裡,卻佔了全線3個“之最”:這是全線唯一經過山區的標段,需要建設橋梁30多座、隧道4座,綜合施工難度全線最大﹔管內的七峰山隧道全長5152米,是全線最長隧道和重難點控制性工程﹔隧道穿越七峰山風景區,環保要求全線最嚴。

而在施工單位中鐵五局集團成都公司,這項工程還被打上特別的標簽:這是公司成立以來在北方承攬的第一個高鐵項目。

為出色完成這次“首秀”,中鐵五局集團成都公司抽調精兵強將組建了鄭萬高鐵河南段項目部,公司總經理龍秀堂和黨委書記朱兆銀對全體參建人員提出殷切期望:一定要做到快速進場,高起點、高標准、嚴要求,使項目開好局、出形象﹔一定要把鄭萬高鐵項目打造成為全公司的亮點,又好又快建設鄭萬高鐵,爭當全線排頭兵。

“進場就大干,干則必求勝。”2016年3月,在中鐵五局集團成都公司成蘭鐵路項目部擔任常務副經理的譚澤意被調往公司鄭萬高鐵河南段項目部,職務是項目部經理。進駐方城縣11天后,譚澤意就帶隊完成了駐地建設﹔5月12日,佔地400平方米的試驗室在全線率先問世﹔5月26日,4號拌和站通過驗收,鋼構廠相繼完成建設。僅僅兩個多月時間,項目開工格局基本形成,戰線全部拉開。

兵貴神速,越戰越勇。取得良好開局后,項目部絲毫沒有放鬆,而是一鼓作氣,高歌猛進。2016年5月30日,跨蘭南高速公路特大橋1號墩率先開鑽,五座橋梁相繼開工。2016年5月28日,七峰山隧道進口進洞施工。2016年8月11日,管段內第一榀箱梁預制完成。

日子因為忙碌而過得飛快。2017年7月7日,項目部的橋梁下部結構全部完工,比預計工期提前8天﹔2017年9月15日,跨蘭南高速公路特大橋3聯連續梁全部提前合龍,比預計工期提前1天。2017年9月24日,七峰山隧道進口至斜井段順利貫通,在不良地質條件下月掘進達到200米,比預計工期提前6天貫通。

截至目前,項目部橋梁線下工程全部完成,七峰山隧道斜井與出口僅剩800米,計劃明年2月10日全隧貫通﹔方城梁場已預制完成315榀箱梁,預計12月10日完成全部制梁任務﹔路基工程基本完成AB料填筑,正加緊路基附屬工程施工。按照這個速度,今年春節期間項目主體工程就能完工,比計劃工期提前1個月。

回首這一年多來的時光,“快”是一個亮眼的關鍵詞。中鐵五局集團成都公司鄭萬高鐵河南段項目部如同一個初次參加全國比賽的高水平田徑隊,一亮相就一鳴驚人,干脆利落、快速准確地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讓人贊嘆不已。

優質高效,樹立樣板

在“田徑隊隊長”譚澤意看來,施工速度的“快”,得益於當地政府、百姓對高鐵建設的大力支持,他們第一時間滿足了施工用地需求,為快速施工打開了方便之門。同時,這也得益於科學的施工組織和先進的信息、智能技術。

開工以來,項目部多次派人到其他高鐵工地參觀學習,並引進了多套信息技術,用信息化手段管控現場質量。他們運用信息化系統化將資料管理、工程實體分解、施工日志、拌和站、隧道形象化、橋梁靜載等18個模塊上傳至網絡平台,使得業主與施工單位對工程進展情況一目了然,加快了數據傳輸速度和工序審批速度。他們還運用隱患排查系統及時查找、處理各類隱患,確保隱患處理落實到人,並嚴防類似問題再次出現,降低了各類安全、質量隱患出現的頻率。

同時,中國鐵路總公司推行的“智能建設”理念在這裡也得到積極落實。項目部在隧道施工中採用智能化張拉設備,有效控制了張拉同步率,減少了現場計算,縮短了施工時間﹔在構件加工廠採用鋼筋數控加工設備,能夠實現自動下料剪切、自動制彎、制彎角度數字化控制,極大提高了鋼筋制作效率﹔在路基邊坡施工中採用整體式定型鋼模板,相比傳統方式減少了工序,縮短了施工時間﹔在連續梁上採用挂籃全封閉兜底方式施工,比以往的防護棚架更為經濟、高效,而且不佔用道路空間,不影響道路行車與安全。

項目部下轄的方城梁場是智能建設的生動體現。在這裡,工程技術人員將圖紙、鋼筋信息輸入智能鋼筋加工系統后,現場操作人員隻需一鍵啟動,就可完成鋼筋半成品加工的調直、剪切、彎曲、計數。“剪切線切斷功效為傳統切斷機的2.4倍,數控彎曲機彎曲功效為傳統彎曲機的2.1倍,數控彎箍機彎曲功效為傳統彎曲設備的3.1倍,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梁場技術主管羅建國說。

箱梁的鋼絞線張拉,以前需要很多笨重的工具配合才能完成,費工費時。現在箱梁梁體張拉採用計算機智能控制系統,由計算機智能仿真程序來控制現場實際的預應力張拉過程,實現了張拉力精准分配,數據成果同步生成,確保了施工安全。

信息化加智能化,帶來的是高質量和高效率。譚澤意說,開工以來,鄭萬鐵路客運專線河南有限責任公司質量檢測人員每月都來給隧道做“CT”,均未查出問題﹔方城梁場制梁速度屢創新高,已預制的315榀箱梁全部通過試驗檢驗。項目部在多次信譽評價中一直名列前茅,屢次得到鄭萬客專河南公司表揚,成為多家施工單位觀摩學習的樣板。

綠色施工,珍愛環境

河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方城是河南開發較早的農業縣之一,當地所產絲綢曾沿著絲綢之路遠銷西域和歐洲。此外,方城縣境內的七峰山還是全國AAAA級景區,山上有古代楚國長城,被譽為“中國長城之祖”。

從施工第一天起,項目部就小心翼翼地呵護著腳下的這片土地。低噪型設備和避峰作業將工地噪聲降到最低,道路清掃車讓施工道路整潔如新……通過推行各項環保措施,項目部在建各工點的“水、氣、聲、渣、塵”得到有效控制。

在隧道施工期間,項目部協同中南大學開展了“鐵路隧道爆破震動與沖擊波環境破壞效應及安全標准研究”,探索出適合當地地質環境的水壓爆破技術,成功控制了爆破震速,降低了爆破擾動,同時減少了噪聲污染。

七峰山隧道進口往北30米就是村民的房屋。動工之初,村民專門找到施工人員,擔心施工放炮震壞房子。很快,他們就放下心來。開工一年多來,雖然隧道裡每天都有爆破施工,但是他們幾乎聽不到什麼動靜,房子和生活都沒受到影響。

村民的農田裡,高鐵橋墩拔地而起,橋下的麥苗長勢良好。“以橋代路”不僅最大限度減少了對耕地的佔用,也為農民耕作和生活留出了通道。放眼望去,灰色的橋墩和青翠的麥苗構成一道和諧的風景,讓這片土地即使在冬天也充滿生機和希望。

鍛造團隊,打響品牌

中鐵五局集團成都公司是一個新組建不久的公司,項目部成員來自中鐵五局集團一公司、二公司、三公司、五公司,工作經歷、知識結構、思想觀念各不相同。項目部領導班子堅持開放包容、博採眾長的理念,讓這群來自五湖四海的隊伍迅速成長為一支戰斗力強、凝聚力強的王牌軍。

在大伙兒眼中,項目部經理譚澤意是個“拼命三郎”,為了加快施工推進,常常擼起袖子親自上陣定施組、講圖紙,有時能在工地上連蹲幾天幾夜……整個團隊在他的帶領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鄭萬高鐵項目中創造出多項輝煌業績。

在譚澤意的示范下,秦祥雲、陳平、李湘彬、楊璇、胡狄等其他干部也勇於擔當、各顯其能,成為項目部的中流砥柱。

秦祥雲,項目部黨工委書記,是個身高1.85米的大塊頭,卻有著細膩的心思,對員工做到有求必應,對老鄉做到有問必答,是項目部文化建設和對外協調工作的“頂梁柱”。

陳平,項目部總工程師,被評為“公司十大杰出技術標兵”。他帶領項目部開展了多項技術攻關,改進了隧道爆破等多項技術,確保了隧道施工的安全、質量和進度。

李湘彬,方城梁場場長,45歲的他是一名制梁專業戶,先后輾轉於京廣高鐵、綿成樂客專等多個高鐵梁場,在方城梁場快速完成大臨建設和通過認証驗收中功不可沒。

楊璇,隧道隊隊長,擅長隧道施工,還是個談判溝通高手,隊伍管理也甚是了得。在接手隧道隊之后,他制定工序循環考核、混凝土節超考核、超欠挖考核等施工組織辦法,使得隧道掘進高效推進。

胡狄,項目部辦公室主任,也是方城梁場制梁綜合作業隊黨支部書記。身兼數職的他忙前忙后,照顧大伙兒的生活起居,為大伙兒提供生活保障,讓大家即使初來北方也感受到家的溫暖。

在項目部全體員工共同努力下,鄭萬高鐵6標段工程始終以又好又快的姿態向前推進,“中鐵五局集團成都公司”這個嶄新的品牌正由鄭萬高鐵走向更為廣闊的建設市場。再有一年多時間,鄭萬高鐵河南段就要開通運營。到時,高鐵隻需4分鐘就能通過這段19公裡的線路,南來北往的旅客很少會留意高鐵風馳電掣背后的建設故事,但建設者在這裡傾注的心血和智慧,樹立的品牌和形象,將被這片土地一直銘記。(唐克軍 李維康 胡 狄)

《人民鐵道報》12月8日第B4版

(責編:朱江、曾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