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引洮工程上旱塬 “三西”大地換新顏

2017年07月13日10:00  來源:新華社
 

剛入三伏天,一大早天還沒亮暑氣就上來了。45歲的張勇早早起了床,順手拿起鋤菜地的小鏟子,一邊念叨著“晚了就招不到熟練工了”,一邊利索地開車出門。半個多小時后,他趕到市郊一個人頭攢動的露天人力市場。

張勇是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小岔口村人。1年多前,他被一位老板聘請,負責在村內流轉1000畝旱地,並把這些千百年隻能勉強種小麥、洋芋的旱地改造成蔬菜基地。

旱地變菜地,旱農變菜農,這靠譜嗎?張勇最開始也犯嘀咕。他的家鄉屬於十年九旱、嚴重缺水的“三西”地區。和許多隴中地區的群眾一樣,他被連年不斷的干旱缺水嚇怕了。

他一輩子都難忘,小時候遭遇大旱,家裡隻能喝村前小溪裡的苦咸水,難以下咽的苦咸水隻要喝一口舌頭就發麻。再后來,大規模興建的農村集雨水窖極大地緩解了飲水難題。但魯家溝鎮是定西市的“旱中之旱”,連年的干旱使庄稼連年歉收、絕收。

20多年前,他和妻子下定決心雙雙出門打工就是為“逃水荒”。因為庄稼收成實在沒保証,魯家溝一帶的人因“逃水荒”成為改革開放后隴中地區農民外出務工闖蕩最早的山區,家家戶戶的生計主要靠非農業。

張勇說,這一點從蔬菜基地流轉來的土地就能看出來,相當一部分地塊一看就好幾年沒種了。

蔬菜是灌溉農業。當地人開始敢於大規模種菜,不僅是看上了旱塬耕地污染極少,更是因為過去三五年間,隴中地區的水生活出現了歷史性的變革。

2014年12月29日,隴中旱塬百姓翹首企盼半個多世紀的圓夢工程——引洮工程一期終於通水。這也是甘肅歷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受益人口由預計的154萬人增加到225萬人,19萬畝旱地變農田。引洮工程二期於2015年8月開工,建成后又會讓甘肅中東部地區的268.57萬人受益,讓29.2萬畝旱地變成水澆田。

甘肅省水利廳廳長魏寶君說,引洮工程不僅有利於破解甘肅中東部地區的飲水不安全難題,也有利於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為群眾脫貧致富和旱塬生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在定西,巨龍般的干渠逢山打洞,遇溝架橋,汩汩清冽的洮河水淌進旱塬山鄉。祖祖輩輩喝窖水的老百姓用上了自來水,添置了全自動洗衣機等家電。用水成本大幅下降,以前從山外運水每噸成本100多元,現在隻需幾元錢,曾經因用不起水而不敢放手養牛養羊的人開始圓夢:不到3年間,魯家溝鎮的蔬菜大棚、養殖暖棚如雨后春筍般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全鎮5000多畝川地,如今大多數種植蔬菜。

曾經被旱魔逼出來的勞務工輸出地,現在則吸引著能人返鄉創業和群眾就近務工。張勇兩口子結束了奔波生涯,學著做起了菜農。除了忙著打理村裡的千畝蔬菜基地,他倆還將自家的14畝地全部種了毛芹。張勇粗略算了一下,過去種小麥、胡麻,十年有九年歉收、絕收。現在芹菜畝產1.8萬斤,每畝毛收入有1萬多元。

晨曦初露,張勇走進人力市場,與同樣來到這裡尋覓務工機會的人不時攀談,討論工價。半個多小時后,他聯系好28位提著鏟子、干糧的農家婦女,拉著大家趕往蔬菜基地。

“要不是我答應干活一天結算一天的工錢,還不一定招來這麼多人呢!”張勇說,眼下菜地都在鋤草,村子周邊招不到人。今天他們商定的工錢是1天工錢80元,包吃喝。

日頭越來越高。工人頂著漸漸熱烈的陽光陸續下地。張勇也習慣性地從車上拿出鏟子,下地鋤草,不一會兒,他額頭就滲出不少汗滴。他擦了擦汗,黝黑的臉龐綻放著笑容。(記者 張欽

(責編:杜燕飛、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