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黨建要激發“紅色動力”

華菱漣鋼黨委書記 成沛祥

2017年06月30日09:48  來源:人民網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國企黨建提出了“四個堅持”的總要求,強調黨建要“堅持服務生產經營不偏離”。筆者認為,黨建要服務好生產經營,關鍵是要有效激發企業發展的“紅色動力”,以黨員帶動全員,實現黨建核心與生產經營中心同頻共振,黨的建設與黨的事業互促共進。

  國企是黨的執政基礎,“紅色”是國企發展的鮮明底色,“紅色動力”就是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圍繞生產經營,不斷增強全體黨員的黨性意識,充分煥發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兩個作用”,帶動全體員工促進企業持續發展的能力。近幾年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國有鋼鐵企業立足做精做強主業,優化重組多元產業,總體運營質量得到大幅提升。在這一進程中,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煥發出攻堅克難的巨大能量,是不折不扣的“主力軍”和“先鋒隊”。

  可以說,堅決把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嚴起來、實起來、強起來,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突出國企底色,增強國企自信,以黨建為國企強“根”固“魂”,是國企振興發展的“紅色動力”之源。

  激發“紅色動力”,落實黨建責任是前提。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企的根和魂,是國企的血脈靈魂,也是重要政治責任。國企各級黨組織負責人必須將黨建主體責任作為最重要的政治責任扛在肩上,牢記自己的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聚精會神抓好研究謀劃、部署推動和督促落實。責任落實必須做到“三到位”。一是政治保障到位,機構、人員配齊、配強,確保黨員活動有場地、有保障、有氛圍。二是工作對接到位,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工作同步謀劃,同步安排,經費同步預算。三是考核評價到位,將黨建工作指標轉化為“硬指標”融入生產經營中,真正細化、量化、實化。

  激發“紅色動力”,夯實黨建人才隊伍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人民把國有資產交給企業領導人員經營管理,是莫大的信任。國企各級領導干部是黨在經濟領域的執政骨干,也是國企發展的核心力量,紅色動力的推動者和體現者,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少數”。在國企黨建中,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抓好關鍵少數,建強干部隊伍,激勵創業。國企黨委要大力倡導唯才、唯德、唯業績的績效和用人導向,嚴格按照“20字”好干部標准,選拔在一線摸爬滾打、鍛煉成長起來的良將賢才到領導崗位上,保証政治合格、作風過硬、廉潔不出問題。在干部考核上,要體現“嚴、緊、硬”的要求,不斷壓縮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干部的發展空間。要培育“紅色隊伍”,經常性的抓好領導干部的黨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強化實干精神,深入現場,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把愛黨、憂黨、興黨、護黨落實到經營管理各項工作中。要把企業文化建設納入黨建工作重要內容,以品牌建設作為企業文化的重點,不斷豐富與提升企業文化內涵,弘揚工匠精神,培育“紅色隊伍”, 以優秀企業文化助力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增強競爭力。

  激發“紅色動力”,突出問題導向是手段。強化問題導向,是黨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國企黨建必須以解決問題為突破口,抓住生產經營的關鍵問題來開展工作,把提高企業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實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作為國有企業黨組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虛功實做,創新創效,使黨建真正成為看得見的生產力。國企黨建戰斗力在黨員, 要堅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進班組、黨員績效考評等方式,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引導企業廣大黨員真正成為促進生產經營的模范和先鋒,推動企業深化改革和管理創新步步深入﹔國企黨建活力在支部,要從基本組織、基本隊伍、基本制度嚴起,大力推進“五化”基層黨組織建設,讓支部成為團結群眾的核心、教育黨員的學校、攻堅克難的堡壘,確保生產經營在哪裡,企業發展到哪裡、黨的建設就跟進到哪裡、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就體現在哪裡。要緊扣重點工作與創效瓶頸,探索建立黨支部項目制、開展支部黨建論壇等活動,圍繞生產經營找問題、談認識、定措施、抓落實,發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挖潛增效。

  國企黨建成果體現在實效上。國企黨建重在管黨、管人、管思想,國企轉型發展需要持久的“紅色氣質”、不竭的“紅色動力”。國企發展的成效最終要看企業效益、職工收入是否有提升、改革發展是否向前推進,黨的執政基礎是否夯實牢固。緊扣“企業振興發展,黨員奮斗先行”的重大命題,國企黨建要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爭當奮斗者楷模,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緊扣生產經營重點工作,著力搭建起項目制、“金點子”等平台,努力找到創新創效的抓手。

  實踐証明,“核心”與“中心”同頻共振中,“紅色動力”並非“無影掌”,而是實打實的“生產力”。抓緊抓好黨建創新,久久為功,善做善成,把黨建的政治優勢和工作成效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優勢,國企競爭力就會更強,做強做優做大的信心和步伐就會更加堅定有力。

  (湖南華菱漣鋼宣傳部供稿)

(責編:梁圓(實習生)、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