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海之畔,中國自主研發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電站5號機組吸引著全球目光。
開工建設兩年多來,這座代表中國制造業先進水平的機組已按期完成多個節點工程,“華龍一號”將由此走向世界。
大國重器
隨著汽笛聲響,重約340噸的鋼質穹頂經過3個多小時的調度,精准落在45米高的福清核電站5號機組堆頂上。
2017年5月25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成功正式完成穹頂吊裝。這一工程節點的完成,標志著該項目全面轉入設備安裝階段,比一級計劃節點進度提早了14天。
中核集團副總經理俞培根表示,作為首堆示范工程,目前在建的“華龍一號”機組各關鍵工程節點均按期或提前實現。
177組燃料組件堆芯、“能動+非能動”安全系統設計、鋼襯裡應用模塊化施工、“互聯網+”異地綜合協同設計平台……在建的“華龍一號”濃縮了核電領域多項技術創新結晶,裝備國產化率可達85%以上,充分體現了大國工業實力。
據統計,“華龍一號”機組設備共計6萬多台套,生產、設備、組裝涉及全國共5300多家企業,近20萬人先后參與了項目研制和建設。
“如果考慮到核燃料運營、維修、退役等全產業鏈的貢獻,以60年來計算,單台核電機組全壽期可以直接帶動超過1000億人民幣的產值。”俞培根說。
目前,中國自主核電技術正加快實現型譜化,為不同國家的核電建設需求提供支持。俞培根介紹,僅中核集團出口的海外核電機組便已增至8座,與阿根廷、英國、埃及、巴西等近20個國家達成了合作意向。
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表示,“華龍一號”項目不僅直接推動了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標准體系建設,還將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加速推進沿線國家和企業與中國的技術與產能合作。
快慢之間
“慢的就是快的。”——核電人都秉持著這樣一個理念:不論工期多麼緊張,工程質量和安全永遠最重要。
在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項目控制處處長肖波辦公室內,一米多長的項目進度表正鋪在桌上,十幾條項目路線、上百個進度節點標志著每一個關鍵工程時間安排。
“一方面要爭取按期完成,另一方面又容不得任何差錯。”工程穹頂吊裝提前完成,讓這位工作近20年的“核電老兵”高興了一陣,但62個月的緊張工期又讓他不敢放鬆。
“難點在於沒有足夠的參照經驗,許多新型設備都是首次應用,每個系統都需要反復調試確認,生怕出現一點偏差。”肖波說,僅福清2座“華龍一號”機組需要安裝的大小設備就數以萬計,“如果腦子沒有一張清晰的圖表,根本干不了這個活。”
工程安全至關重要,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反復推敲。工程細節錯綜龐雜,每一支團隊都需要嚴格按照流程作業。
公司工程處處長楊銘說,為建好“華龍一號”首堆工程,項目業主和各家工程單位構建了嚴格的聯席會議制度,將建設期間遇到的問題按照優先級分為“TOP10”排列,最重要的事項直接由集團總經理協調處理。
“一種水泥的試驗檢測流程就長達9個月,一個土建項目每年可能面對數月的台風、高溫挑戰。”楊銘說,“沒有嚴格的管理體制和過硬的技術團隊,就不會有‘華龍一號’的按期完工。”
英雄情懷
“一座核電站的建設工期一般需要6到8年,一名工程師20多歲畢業,一輩子能參與的核電工程也屈指可數。”中國核電工程公司福清核電項目部總經理助理、施工部經理趙寶貴說,能參與我國自主研發三代核電技術全球首堆工程建設,是核電人值得銘記一輩子的經歷。
他介紹,如今福清“華龍一號”工程設備安裝工作已經全面啟動,每天有超過5000名工程人員在現場施工。
“華龍團隊的成員都是從各個項目挑選出來的,每個人都是技術骨干,大家憋著一股氣,就是要把這個‘高地’拿下。”安裝工程的負責人,工程師倪國成說。
“記得去年中國和英國簽署了‘華龍一號’的合作協議,家裡人在電視上看到了新聞,馬上打電話來跟我說。”來自陝西西安,工程師許炎最高興的是,如今連母親也知道了自己在做著“重要的工作”。
“許多核電人常年背井離鄉,為了工程事業付出了非同常人的努力。”趙寶貴表示,“人們因為‘華龍一號’了解核電,因為核電更加關注國家的科技建設,這時候我們覺得什麼都值得。”
“紅一層,綠一層,飛軒結弧布蒼穹,華龍初長成﹔風一程,雨一程,十年浮海一身輕,唯有心如故。”去年深冬,趙寶貴在工程現場即興抒懷。記者 黃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