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總監張勁文:將“世紀工程”搬上流水線

本報記者 李 剛

2017年06月15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港珠澳大橋鋼箱梁吊裝中。

  盧志華攝

  張勁文近照。

  資料照片

  當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后12米接頭在29米深的海底對接成功,“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即將實現結構貫通。這是一個萬眾矚目的時刻,然而對於13年來與大橋朝夕相伴的工程總監張勁文來說,不舍之情難以言表。在他心裡,港珠澳大橋是一個有感情、有靈性的孩子,現在孩子長大了,終於要離開他獨自遠行了。

  港珠澳大橋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超大型跨界跨海大橋,然而2004年工程進入前期籌備階段時,“前期辦”人員十分精干,組織架構也十分簡單,僅設“工程技術組”“綜合事務組”兩組,當年年僅29歲的張勁文任工程技術組組長。在長達6年的前期攻堅戰中,張勁文帶領組員們圓滿完成了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並對港珠澳大橋建設管理進行了整體規劃,《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建設項目管理規劃大綱》及《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項目管理制度》幾易其稿后最終成型,為港珠澳大橋這個“超級工程”的規范高效運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全長55公裡,粵港澳三地共建共管的主體工程長29.6公裡,其中海底隧道長約6.7公裡,這是世界上目前已建和在建工程中最長的混凝土沉管隧道,橋梁和隧道的轉換通過海中兩個人工島來實現,這樣的設計滿足了港珠澳大橋今后30萬噸油輪滿載通航。“島隧工程”無疑成為了港珠澳大橋工程中的重點和難點。

  “我國擁有世界一流的橋梁建設隊伍,但海底隧道建設經驗不多,相對薄弱。港珠澳大橋長達6.7公裡的‘島隧工程’,對於中國大部分工程師而言,是一個未知的領域。”張勁文表示。經過認真研究,他強烈建議並構建了國內交通行業極為少用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整合全球范圍內最優資源,同時實現“設計施工聯動,施工驅動設計”的目標。這種全新的模式付諸實施后,工程在質量、進度、技術創新、資源整合與統籌、簡化管理環節及減少管理界面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使我國沉管隧道建造水平一躍成為國際一流水平,獲得了粵港澳三地高度認同。

  港珠澳大橋結構復雜,施工難度大,但如果將港珠澳大橋從構件的角度分解開來,則其主要由鋼箱梁及橋面、基礎及橋墩、海底沉管及人工島等幾大部分構成。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的鋼箱梁用鋼量達42.5萬噸,約為60座埃菲爾鐵塔,是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如此大規模地使用鋼箱梁的工程。同時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為120年,且大橋施工工期有限,使用傳統的板單元人工焊接質量不穩定,工期也無法保証。

  對此,張勁文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能否在工廠中像生產汽車零件一樣,使用機器人焊接、流水線作業生產鋼箱梁?”經過艱苦的自動化設備開發及產品調試,全球第一條智能化鋼箱梁板單元生產線建立起來,從工廠流水線上使用機器人焊接生產出來的板單元質量優良、效率高,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張勁文推動的“工廠化、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鋼箱梁板單元全自動生產線獲得空前成功,推動了我國鋼箱梁制造行業的創新、變革和進步。與此同時,橋墩、海底隧道使用的巨型沉管也實現了“流水線生產”。將港珠澳大橋這個“世紀工程”的主要構件搬進工廠,搬上流水線生產,體現了當今橋梁建設領域工業化的領先水平。

  今天,在大橋全體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港珠澳大橋橋梁工程和島隧工程已經貫通,橋面鋪裝工程、交通工程、房建工程皆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大橋通車指日可待。“超級工程的終極目標是給人們帶來幸福,而對於我來說,我的使命是傳承與超越。”張勁文說。

(責編:杜燕飛、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