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6月13日電 記者楊舒從國家海洋局獲悉,當地時間13日17時10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了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最后一潛(總第152次下潛),這也標志著“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全部下潛任務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蛟龍號”預計將於6月23日返回位於山東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碼頭。
本次下潛調查區域位於雅浦海溝東側,潛航員傅文韜、陳雲賽和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東聲搭乘“蛟龍號”在水下停留10小時12分,最大下潛深度6684米,採集到了豐富的海底樣品。在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中,“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共完成10次下潛,其中2次工程下潛、8次科學下潛,獲得了大量生物、岩石、沉積物及海水化學樣品,包括首次獲得2條雅浦海溝獅子魚和2種未知生物,拍攝了大量超深淵圖片和視頻資料,成功回收2套1年周期的微生物原位培養裝置及1套海流計等。
“樣品和資料對超深淵生物群落結構特征及其與關鍵環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從超深淵生態系統中發現的新物種、新基因,將在生物醫藥、綠色工業和農業等領域顯示出應用潛力。”本航段首席科學家陳新華說。
本航段總指揮鄔長斌表示,“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下潛任務的圓滿完成,充分驗証了潛水器系統設計的安全性、可靠性、先進性。“蛟龍號”下潛足跡遍布中國南海、太平洋、西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等6大海區,作業地形包括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特別是在馬裡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的下潛作業,發揮了全球領先的深度技術優勢,為我國搶佔國際深淵科學研究前沿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