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重大工程巡禮】系列報道之二

“華龍一號”讓世界認識中國

柴哲彬 李海霞 羅知之

2017年06月13日08:48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6月的一天清晨,第一縷陽光沖破雲霞,打在無垠的海面上。在朝霞的映襯下,位於我國廣西北部灣的防城港核電站3、4機組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

跨越萬裡重洋,在遙遠的英格蘭東部,由中國廣核集團控股、以防城港電站為參考電站的英國布拉德維爾B項目也在有條不紊推進中。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無論是廣西防城港核電站,還是英國布拉德維爾B項目,無論是國內建設,還是揚帆海外,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成為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國家名片”。

重大工程,印証實力,承載希望。

低頭靠勇氣,抬頭靠實力。從核電的門外漢,到核電技術、裝備的輸出國,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縮影,是“中國夢”照進現實的時代特寫。

“華龍一號”落地英國

中廣核、法國電力集團共建的英國HPC項目開工。

窗外的陽光燦爛明媚,樹上的鳳凰花開得正艷。

去年9月底,英國能源大臣克拉克、中廣核董事長賀禹、法國電力公司董事長萊維在倫敦簽署了英國三大核電項目的一系列協議。中廣核反應堆結構力學首席專家毛慶到現在還清晰地記得,當時人頭攢動,摩肩擦踵,小小的會議室裡擠滿了人。

毛慶曾任“華龍一號”副總設計師,主持型號力學設計。如今他又有了一個新的頭銜:華龍一號英國通用設計審查(GDA)首席技術官。

因周期長、難度大、投入高,GDA被視為世界核電技術審核領域的“馬拉鬆”。GDA是“華龍一號”落地英國必須邁過的技術門檻,也是其走向世界的關鍵參考。

業內專家向人民網記者表示,英國核安全監管審查的理念與中國、歐洲、美國都不同,其核安全要求並沒有固定標准或者限值,而是需要向審查方証明其設計滿足合理可行盡量低原則、最佳可行技術原則以及最佳實踐原則。

“為此,我們必須要提供大量的論証分析、報告等,來說明‘華龍一號’設計是先進的、安全的、成熟的、可靠的,這比單純証明滿足某一限值要求要難得多。”毛慶深感責任重大。

時代的腳步,總在不斷跨越艱難險阻中愈發堅實。賀禹表示,“今年1月,英國已正式受理‘華龍一號’GDA。我們將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完成GDA,推動‘華龍一號’在英國的最終落地。”

“真正的核心關鍵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老一輩核電人對自力更生的理解尤為深刻:隻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0.1g背后的重大核心技術突破

2016年12月23日,4號機組核島反應堆廠房筏基澆筑第一罐混凝土。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提高核電站抗震設計基准成為核電技術改進的主流。“華龍一號”要滿足最新核安全標准並最終走向國際市場,需要將抗震設計基准從二代加核電廠的0.2g提升至0.3g。看似隻有0.1g,卻是一個必須攻克的技術難題!

在經過大量的設計論証后,“華龍一號”的抗震設計基准依舊達不到0.3g,問題到底出在哪?

研發團隊決定轉變思路,嘗試以提升硬件來進一步增強“華龍一號”的抗震能力。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對主設備支撐系統進行改進和對核島布置進行調整后,抗震設計基准終於達到了0.3g。

賀禹回憶說,30年前建設大亞灣核電站,是法國人和英國人聯手教我們。“連地板磚、水泥和電話線都要進口,國產化率僅為1%。”

正在建設防城港核電項目的中建二局書記金顯龍也表示,“30年前中國在核電建設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有了自己的核電技術、施工能力,每一步都很踏實。”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30年磨一劍,中國從核電的門外漢,變成了核電技術、裝備的輸出國。

核電技術從跟隨者轉變為領跑者

英國欣克利角,核電項目建設工地。圖片來源於網絡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核電是代表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國之重器”。其中,“核電名片”上最為閃亮的就是英國核電項目。

當年受制於國情,不得不接受外國人嚴苛的合作條件。而現在,中國聯合法國一起為英國建設核電站,當年的“學生”變成了平等的合作伙伴,也從跟隨者逐漸轉變為領跑者。

不僅如此,30年前,我國最早的一批核電站操縱人員隻能在法國培訓,被稱作是“黃金人”。

“平均每人培訓費用高達130萬法郎,換算成黃金相當於一個人的體重,且他們學成歸國將對核電站的建設發揮著黃金般的作用,所以,他們被 ‘黃金人’。”賀禹介紹說。

當初遠赴重洋努力求學,而如今情況卻發生逆轉,我們正為英國培養“黃金人”。英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核能的國家之一,但由於近二十多年來沒有新建核電站,英國的核電產業鏈和核電人才已經逐步凋零。

為提升在英國的品牌認知度,中廣核積極推進與英國高校的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核能人才。2016年初,中廣核和伯明翰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為該校提供實習機會,資助研究項目等。2017年初,中廣核又與清華大學簽訂了人才培養協議,選拔推薦英國的優秀人員赴清華大學進行培養。

此外,中廣核還為泰國的政府、企業培養相關人才4000多。

櫛風沐雨見肝膽,砥礪奮進寫新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技術、中國裝備、中國方案、中國服務、中國資本……越來越多的中國新樂章正在世界舞台上奏響了時代最強音。 

(責編:羅知之、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