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高速輕輕“放”入長白山

劉志溫 付香宇 魏學龍

2017年06月08日10:50  來源:人民網
 

鶴大高速 付香宇 攝

  10月27日,吉林省投資最大、裡程最長、生態最敏感、技術難度最高的高速公路——鶴大高速公路正式通車,比業主要求的節點提前了整整兩個月,被吉林省交通廳稱為“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設史上最快的項目” 。

  中國交建所屬一航局、中交路建等單位的3500余名建設者們,用自己的雙手與智慧,用一千多個日夜,將這條貫穿中國東北東部的高速公路輕輕“放”入了長白山中。

一條高效優質路

  由一公院設計,一航局承建的二道鬆花江特大橋位於敦化市和白山市交界處,是鶴大高速全線關鍵控制性工程,也是建設者們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 。

  2013年底,業主在項目籌備會上要求特大橋必須在次年4月開工,這意味著項目部要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所有前期籌備工作。時間緊迫,項目部迅速成立特大橋專項工作組,對施工技術難點、關鍵工藝及各項准備工作展開提前規劃。“當時臨建還沒完成,我們就住在沒暖氣的彩鋼房裡,天天堵在設計院門口要施工圖紙,然后在冰冷的房間裡編施工方案,做不完籌備工作,我們連過年都不回家了。 ”時任項目總工的谷景濤回憶說。最后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工作組就高效率、高標准地完成了所有籌備工作。

  該橋有三跨連續梁,橫跨二道鬆花江和既有國道線路,施工情況極其復雜。主橋所處河床的鵝卵石層厚達8米,密度達到80 %,鋼板樁等於是往硬度極高的卵石裡面鑽。面對施工難度大、汛期和冰凍期長、有效施工期短等諸多問題,鶴大項目總部立下了軍令狀:“二道鬆花江特大橋是關鍵控制性工程,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難,保証節點工期! ”

  “干一流的,做最好的” ,這是鶴大項目部自進場之初就定下的建設標准。從特大橋開始,項目部就將“標准化管理”作為首要目標。特大橋負責人王樹新在開工之前就明確表態:“在施工過程中,我們將嚴格按照標准化的要求,按照規范化施工的要求,把特大橋建成國內一流水平的精品工程。 ”業主、監理等各方來項目檢查時,特大橋是必到之地,“逢檢必觀”也成為了特大橋的獨特標簽。

  僅僅只是做到標准化,還不足以被稱贊,能否實現主橋順利合龍才是檢驗中國交建施工能力的“試金石” 。為此項目部專門組建研討小組,進行攻關,對主橋合龍方案進行了多次完善修改,使施工安全控制和可操作性達到了最優化。2015年9月,二道鬆花江特大橋提前順利合龍,受到業主和指揮部的高度贊揚,稱贊項目部在全線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多家參建單位先后觀摩了二道鬆花江特大橋。

一條生態環保路

  作為交通運輸部確立為“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科技示范工程”和“綠色循環低碳公路主題性項目” ,鶴大高速途經7處自然保護區和水源保護地,跨越25處敏感水體,是我國公路交通建設領域首個季凍區新建公路“雙示范”工程。絕美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鶴大高速的綽約風姿,也成為施工繞不開的“障礙” 。

  一航局所屬第十標段的泉陽互通立交橋,是鶴大高速項目林木保護的一個縮影。“標段內有一棵上百年樹齡的國家重點二級保護樹木——水曲柳,粗得兩個人都抱不過來。按照設計規劃,該樹處於砍伐紅線內,可面對這麼年長的樹,我們怎麼都不忍心。 ”第十標段項目經理連軍介紹說。“伐木的油鋸都碰到水曲柳了,還是被我們叫停了。為了能少砍一棵樹,我們仔細核對了砍伐范圍,安排專人值守,就連吃飯休息時間也不例外,經常守到凌晨。 ”

  為了保護生態,項目部在不妨礙施工的前提下盡量保護樹木,項目部購置了許多專門的防護圍欄並懸挂標識牌,以免施工機械對樹木造成剮蹭。泉陽互通立交橋共保留了1743棵樹木,保護面積達1 . 2萬平方米。

  位於雁鳴湖濕地保護區的中交路建所屬第一標段,通過設置移動式垃圾箱及時集中處理垃圾,配備高性能的污水處理裝置,在原有道路上建設施工便道,將原有珍貴植物、植被進行移植等措施,讓素有“一江、十三泡、魚米之鄉、塞外江南”美譽的雁鳴湖濕地,依然山青水秀、風景如畫。

  “不破壞就是最好的保護” 、“零開挖”進洞、“將公路輕輕放入長白山”等建設和綠化理念深深烙入了鶴大高速項目的每一個細節裡。

  經年的落葉層層堆積,造就了長白山區中國最肥沃的土壤——腐殖土,為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鶴大項目總部制定了專項腐殖土保護利用方案,全線清表900萬平米,收集保護腐殖土165萬立方米,全部利用到邊坡、中央分隔帶、互通立交和服務區的綠化上。採用集中供電、拌合站“油改氣” 、粉煤灰利用、隧道溫拌阻燃瀝青等多項措施,節約標油2 . 6萬噸,標煤1 . 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 . 9萬噸,節地1200畝,有效治理了“黑色污染” 。

  鶴大高速公路,宛如一道巨龍穿越在青山綠水間,成為長白山區生動的“綠色注解” 。

一條科技創新路

  除了做好生態環保,科技創新也是鶴大高速公路項目的重中之重。一航局所屬的第九標段穿越4 . 5公裡沼澤地帶,是鶴大高速生態敏感區的一個代表。“沼澤地帶的許多樹木都比較敏感,水量多少會影響它們的存活。在沼澤中修路,必須保証兩側水系暢通,做到水文環境一致。 ”第九標段項目總工王博介紹說。為減少對沼澤水域的破壞,一航局採用了吉林省內首創、專用於沼澤地帶的橫向碎石盲溝與小直徑波紋管路基淺表組合處理技術,解決了濕地環境保護這一難題。

  “這些直徑60厘米的黑色鋼管就是小直徑波紋管涵,可保持地表水系流通。它們與其下層聯通地下水系的碎石盲溝各司其責、雙管齊下,濕地的水路暢通難題迎刃而解。 ”王博邊說邊比劃,“波紋管還有另外一種功能,那就是作為小動物的通道。安裝時,我們特意將波紋管預留了四五厘米的預拱,日后即使出現沉降也可以壓直,避免對過往小動物造成傷害。 ”

  不只是路基,鶴大高速的創新體現在建設的各個環節。僅針對極端氣候條件的科技創新成果就有很多,如橡膠粉復合改性瀝青技術,利用廢舊輪胎工廠化生產膠粉改性瀝青,應對高溫性能提高幅度達50 %,低溫抗變形能力提高幅度可達30 %。據吉林省高建局副局長李長江介紹,季凍區道路要經歷零下40度到零上40度的溫度變化,橡膠粉改性瀝青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路面使用性能,減少病害產生頻率,降低后期維修費用。保守估計,採用該瀝青可在使用期內減少一次中修養護,每公裡中修費用可節約40萬元。

  “高寒山區隧道抗凍保溫技術推廣應用”是依托鶴大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開展的2014年高速公路工程科研項目,由吉林省交通科學研究所承擔研究任務。以鶴大高速全線18座隧道工程為依托,進行大量工程調研,結合理論分析、現場考察,制定隧道防凍保溫技術方案,並在中交路建所屬第五標段的柞木台隧道,實施隧道保溫效果的長期觀測。該研究有效提高了鶴大高速公路隧道群結構安全性及抗凍耐久性,對確保寒區隧道通行能力及服務水平、提高行車安全性、降低后期維修養護費用具有重大意義。研究成果對寒區公路隧道抗凍害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和科技示范效應,綜合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鶴大高速縱貫黑、吉、遼三省,是國家高速公路“7918”網中9條南北縱線中的第一縱,作為國務院批准的《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中確定重點建設的六大通道之一,它的建成通車對補齊東北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短板,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責編:蒲成(實習生)、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