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的貴州模式

2017年06月08日10:18  來源:人民網
 

1.貴州模式是怎麼回事?

2008年,貴州分析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后提出,要加快發展必須首先打破交通瓶頸。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行“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新一屆省委省政府的第一件事大事就是要建設一條貴陽到廣州的高速公路。

“交通優先發展”的一個具體目標是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目標,規劃6條橫線、7條縱線、8條聯線和4條城市環線,簡稱“678”網,規劃總裡程6851公裡,規劃到2030年全部完成,其中縣縣通高速公路約4500公裡在2018年建成。

“縣縣通高速”,很多人搞交通的人認為不可能實現。

雖然貴州省上下統一思想舉全省之力推動縣縣通高速公路建設,省、市、縣三級政府共投入資金也隻有約360億元。這些資金遠遠不能完成規劃目標。創新模式、引入外部資金,成為唯一選項。

貴陽至都勻高速公路就是第一條創新路。這條路全長約80公裡,總投資75億元,採用BOT(建設運營移交)模式的高速公路項目。這一模式的最初設計人就是中國交建投資事業部總經理趙喜安。趙喜安說,當時這樣的做法在政策上是有障礙的,我們提出這一模式,關鍵是貴州敢於嘗試。

一條路的成功還不能稱為“貴州模式”。在此基礎上,貴州提出“BOT+EPC”、“BOT+EPC+政府補助”等融資建設模式,把高速公路建設一攬子交給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這在當時是極為大膽的想法,沒有法律支撐。

貴州成功引進中國交建等大型國有企業,高速公路招商項目達20條1534公裡,投資金額達1600億元。

這種種模式在2015年被統稱為PPP,被國務院大力推行。趙喜安說:“可以說,對PPP我們已經有了近10年的探索。”

2015年年底,貴州將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這是西部12個省市區第一個,在山地佔全省總面積93%的山區省貴州,殊為不易。

貴州探索出了一條窮省辦交通、辦大交通的發展新路子。這個路子的本質就是,政府和社會精誠合作,地方政府引入央企大規模投資、創新投資建設模式,創造了貴州交通建設發展的時代奇跡。

貴州最好的一個合作伙伴就是中國交建。“十二五”期間,中國交建在貴州投資建設9條高速公路,投資總額超過849億元,佔貴州新建高速公路的一半。其中,貴陽至都勻高速公路是貴州省第一條BOT高速公路項目,也是國內高速公路第一個真正的BOT項目。

貴州的媒體這樣報道:“貴州第一條採用BOT+EPC方式建設的是貴都高速,中國交建用2年半的時間,就完成投資75億元。這一項目的建成,讓企業有了信心,解決了政府交通建設資金壓力。

貴州在全國首創BOT+EPC方式成功后,四川、重慶、廣西、吉林等交通運輸部門紛紛到貴州學習,並在貴州模式的基礎上補充創新。同時交通部也對這一成功模式給予了肯定,並在全國推行。

重慶效仿這一模式實現交通基礎大發展,中國交建在重慶投資建設高速公路超過700億元。雲南、廣西正在學習這一模式,中國交建在雲南投資321億元的三條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之中。

2015年10月16日,中國交建與四川省簽署意向性協議,投資722億元建設宜賓屏山新市至攀枝花高速公路。

2.如何體現央企和地方之間各自優勢互補?

宏大的計劃,依靠地方財政根本難以實現,貴州之前也有多種探索,但突破並不容易。制約在幾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投資巨大﹔二是貴州喀斯特下交通建設難度大,特別是高速公路建設橋梁和隧道比例非常高﹔三是高速公路建設管理都需要專業水平。

引入央企,可以解決資金問題,把一次性付款變成按揭還款﹔引入央企,能夠引入央企的人才、技術、管理優勢迅速推進項目建設,通過交通大發展之后帶動經濟發展。

對於央企而言,一次性投資,則通過長期運營等方式實現投資回報。

在資金壓力面前,貴州變單一依靠貸款建設為應用新型融資工具,爭取更多直接融資產品到交通建設、養護、營運、管理領域,破解“投資飢渴”,積極推進高速公路項目招商引資,通過BOT+EPC、BOT+EPC+政府補助、融資+合作建設等模式。

因此,中國交建和貴州開展了全面深入的合作2013年12月17日,貴州省人民政府與中國交建簽約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中國交建將根據貴州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末將雙方合作規模在已有約750億元基礎上擴大至約1000億元﹔貴州省政府將協調相關部門,積極創造條件,主動提供優質服務,依法簡化辦事程序,努力提高辦事效率,支持中國交建在貴州加快發展。

2015年,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廳長王秉清表示,中國交建對貴州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不僅實施了很多項目,而且還是第一家在貴州引進BOT+ EPC模式的企業,起到了帶頭和示范作用,希望雙方今后的合作能夠進一步加深。

3.如何推動當地經濟民生發展?相關案例有沒有?最好是能體現改變社會民生的案例,比如改變當地的生活方式,經濟由產業轉移的粗放式發展變為內生性的經濟增長方式。

高速公路是貴州省公路網的主骨架,對貴州礦產資源開發、加快工業化、促進城鎮化、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拉動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關鍵作用。縣縣通高速公路的實現,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有巨大的拉動作用。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情況下,貴州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四年進入全國前列,發展速度之快、發展質量之高、發展后勁之足、發展潛力之大令人稱贊。

一是有效拉動經濟增長。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生產要素之一。根據測算,平均每公裡高速公路建設消耗木材236立方米、用鋼量2387噸、水泥14162噸、瀝青466噸和砂石材料80637立方米﹔平均沒1個億的高速公路投資可以拉動GDP增長1.3~1.5億元,“十二五”全省高速公路完成3500億元,拉動GDP增長4500~5250億元,佔全省GDP總量的11%~13%。在貴州,高速公路每增加1元錢投資,可拉動投資4元,每1億元高速公路的投資可直接產生1800個就業崗位,三年會戰就可以拉動相關產業投資近1萬億元,創造430萬個就業崗位。

二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空間布局優化。高速公路的建設對沿線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和生產方式轉變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縣縣通高速公路目標實現后,貴州省形成了15個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建立了通往珠三角、長三角、成渝、長株潭、環北部灣發達經濟區的快速通道。一方面對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和技術擴散提供條件,使更容易獲取先進技術,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將有效改善全省的投資和發展環境,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的推進。日益完善的高速公路網絡,引領新一輪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外界活力要素源源不斷流入,吸引了微軟、西門子、阿裡巴巴、修正等一大批國內外500強企業入駐貴州。

三是助推“四化同步”的深入發展。高速公路建設顯著改善了沿線地區的交通條件,提升了區位優勢,對沿線產業布局、旅游業發展、農業現代化發展和城鎮化布局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通過交通通道,促進資源、產品、人員、資金等經濟發展要素的加快聚集,拉動新型工業化、貴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山地現代化農業和信息化等新型產業的加快發展,最終逐步形成以城鎮為節點、以高速公路為主軸,以區域經濟為網絡良好的經濟布局。

四是有力促進扶貧開發。交通閉塞是貴州相當部分群眾貧困的重要原因,高速路的開通,不僅給全省各縣的經濟、文化注入新的機遇與活力,也拉近了各縣市之間、各縣市與貴陽之間的距離,改變了對外交通閉塞狀況,加強貧困群眾與外部聯系,使農產品更多地變為商品,拓寬農民增收門路,穩定增加農民收入。

貴州省主要領導表示,貴州交通的大發展讓貴州從原來的不沿海不沿邊變成現在的近海近邊,大交通迎來了貴州的大發展。大交通迎來大開放,由一個內陸的城市轉變成為一個完全開放的省會城市。大交通促進大產業,促進本地產品走出去,外界先進的產品引進來,小產業帶動大產業,高速公路實現了同全省規劃的5個1000億元產業園區、10個200億元產業園區,一大批500強企業入駐。大交通帶動大旅游,交通連接貴州各個景區,推進貴州大旅游戰略實施,支撐旅游產業的大發展。大交通推動大物流,貨物運輸效率顯著提升,物流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明顯下降,物流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4.模式創新的價值。

正是公路建設管理運營體制的不斷創新,企業和政府的創新探索,使得我國用不到30年時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高速公路網。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推進,企業市場主體和創新主體作用不斷發揮,用30年時間完成了西方一個世紀才完成的公路建設運營現代化。目前我國高速公路超過11萬公裡,佔全球1/3。

貴州的探索是新一輪模式創新的新樣本。

(責編:蒲成(實習生)、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