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印記丨大國新高度,中國航天不隻“高大上”

2017年06月07日16:18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飛天印記丨大國新高度,中國航天不隻“高大上”

  原標題:飛天印記丨大國新高度,中國航天不隻“高大上”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在這砥礪奮進的五年中,中國航天事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決策和堅強領導下,秉承“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精神等光榮傳統,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建設順利推進,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取得豐碩成果。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航天事業必將循著千百年來偉大先輩的飛天印記,不斷開創航天強國、科技強國的全新高度。

  年發射次數躍居世界首位:重大工程塑造航天大國“強氣質”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據統計,2016年我國全年發射次數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近五年,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86次發射任務,將100多個航天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成功率達97.67%,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高密度發射能力持續增強。

  這五年來,隨著我國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重大工程建設順利推進,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領域取得豐碩成果。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顯示,2011年至今,中國航天事業持續快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新一代的長征七號、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相繼首飛成功,使中國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中國航天創建60余年來,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一系列輝煌成就。隨著未來中國對重型火箭、無毒無污染中型火箭、低成本運輸火箭等關鍵技術的不斷攻關,中國進入空間能力將進一步提升,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將越發輕快。

  此外,我國通過實施航天重大工程,帶動了科學技術前沿領域的創新發展,促進了國家科技整體進步。據統計,近年來中國開發使用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北京奧運會火炬點火技術、煤化工核心裝備氣化爐技術等都源於航天科學技術。

  重大工程接續發力:未來還將探索更多“星空的奧秘”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過去的五年,中國航天對浩瀚宇宙的探索一往直前。

  五年來,我國已突破掌握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航天員中期駐留等載人航天領域重大技術,載人航天重大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2012年6月和2013年6月,“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先后成功發射,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分別實施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標志著我國全面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取得圓滿成功。

  ——2016年9月和10月,“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先后成功發射,形成組合體並穩定運行,開展了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突破掌握了航天員中期駐留、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持和保障等技術。

  ——2017年4月,我國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現交會對接,突破和掌握貨物運輸和補給等關鍵技術,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積累經驗。

  面向未來,我國航天事業還有許多“大動作”。國家航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除繼續實施現有項目外,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也將陸續啟動,包括以火星探測、小行星探測、行星穿越探測等為代表的深空探測工程,備受關注的“探月工程”,以及重型運載火箭的研制等。

  “北斗”來導航 “風雲”知天象:航天創造美好生活

  航天不只是高大上,更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五年來,中國航天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峰,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巨大貢獻。中國航天駛入空間應用發展的快車道,不僅讓“航天創造美好生活”成為現實,也更多惠及國民經濟、百姓生活。

  從北斗導航系統到“天眼工程”的高分專項,再到實踐十三號高通量通信衛星……一系列普惠民生的航天重大工程為大家繪出了一幅由航天高科技支撐的美好生活畫卷:不論身在何方,“北斗”幫你導航﹔足不出戶,“風雲”幫你知天象﹔萬米高空的飛機裡上網、打電話也不再是夢想。

  “這些是對‘航天創造美好生活’的最佳詮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說。截至目前,我國民用遙感衛星數據分發量累計超過1000萬景,衛星電視直播用戶突破7000萬。“北斗”終端持有量400萬余套,衛星應用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

  人民的需要和呼喚,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時代聲音。

  五年來,一大批“高精尖”的航天技術悄然“幻化”成各類便民“福利”:“航天雲網”工業互聯網平台、“快舟系列”商業航天發射計劃、“設備精靈”物聯網全局管理系統、“天網一號”低慢小航空器攔截系統,“吃垃圾吐能源”的垃圾裂解“微超級波爐”、無源空氣再生呼吸裝置、高層建筑“滅火導彈”、中國版“礦下特斯拉”新能源深井作業車……

  “中國航天早已不只是‘高大上’的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紅衛認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未來,中國航天科工“虹雲工程”還將通過發射156顆衛星,幫人們在世界任何角落自由接入寬帶互聯網。

  回顧過往,歷史的天空上,中國航天已寫下無數精彩瞬間﹔在未來星辰的征途中,中國必將加快推進航天強國建設,標注中國發展的新高度,開創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境界。

  (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

(責編:勾雅文、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