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央企

中船重工胡問鳴:央企的對手,是世界級的

趙晶 盧懷謙
2017年03月13日08:45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船重工胡問鳴:央企的對手,是世界級的

  記者 吳雷 攝

  十大軍工企業,胡問鳴有過其中四家的工作經驗。在到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船重工”)任職之前,他曾經在中航工業、中國兵器、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工作過。

  2015年,當胡問鳴從被稱為“南船”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調到“北船”中船重工的時候,市場掀起了一股猜測:是否在“南北車”合並之后,“南北船”也有合並的意向。

  時至今日,胡問鳴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南北船”和“南北車”不同,“南北船”加起來佔的市場總份額不到45%,合並對市場的影響可能並沒有想象中大。

  央企的對手,必須是重量級的

  胡問鳴談及中國船舶發展的歷史,回憶說,中船重工是從船舶工業總公司分拆出來的。因為需要利用競爭的優勢,1999年,脫胎於第六機械工業部的船舶工業總公司,將船舶工業分成了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南船)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北船)。

  在胡問鳴看來,競爭本來就是不同所有者之間的行為,“因為真正的市場競爭是你死我活的,它一定是不同所有者之間的行為,同一所有者之間不會創造內部的競爭。”胡問鳴說。

  1999年時,中國的船舶產量隻佔世界份額5%左右,現在已經佔到世界份額的30%以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

  無論“南北船”合並與否,胡問鳴看到的對手,在更遠的地方。

  隨著中國船舶制造工業的不斷提升、市場份額佔有率的不斷提升,“我們的競爭對手變了,我們的競爭對手已經是世界的強手,是國際化的競爭。”胡問鳴認為,在這個時候,中船重工作為共和國的力量,應該把眼光瞄准國際,瞄准國際強手,引領中國同行業的兄弟們,和國外進行競爭。在國際上進行競爭,這才是作為央企的定位。

  “我對央企的定位就是行業的領軍者。領軍干什麼,領軍和國際巨頭進行競爭。如果沒有和國際進行競爭的能力,就不要做央企。”胡問鳴說。

  融合,關鍵還要靠市場

  從央企混改,到軍民融合,胡問鳴比其他非軍工國企多了一道難題,如何在軍民融合的同時進行混改。胡問鳴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堅定地說:“關鍵還是要靠市場。”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胡問鳴認為,中船重工和民企民資的“軍民融合”有三個層面。首先是認識層面,要認識到,軍事發展、國防建設與國民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應當統籌兼顧,在戰略部署、頂層設計的時候就要做好“軍民融合”﹔其次是資本的融合﹔再次是產品的融合。

  胡問鳴透露,中船重工目前在第二個層面上的操作做得比較多。目前中船重工下屬已有多家公司上市,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拓寬軍民融合渠道、探索軍民融合機制。“我去年花了35.96億元,買下了中電廣通這個上市公司,持有它53.47%的股權。我缺錢,還會拿錢去買嗎?我是現金買的。”胡問鳴說。

  胡問鳴認為,由於股票市場交易公平、監管嚴格、體系健全、操作規范,是目前與民營資本合作最好的平台。“希望能有各種資本進入,為中船重工注入活力,從而推動改革深化,促進創新進取。”胡問鳴相信,不同所有制的合作會是雙贏的局面。他表示,中船重工將進一步加大資產証券化的步伐,分板塊、分業務逐步走向資本市場,在“激活”自身的同時,讓普通民眾享受改革紅利。

  “軍品這個領域是比較高科技、比較前衛的,沒有一定的技術積累,要想進來,也是比較困難的。如果說有拳拳報國心,要為中國的軍事裝備建設作點貢獻,可以在資本層面參股持股,那也可以發表意見。”胡問鳴認為,基於產品層面的合作,最終還是可以體現在資本層面上。

  在資本層面的混改,胡問鳴的態度十分開放,“如果佔到一定的股比,可以在董事會發表意見,可以改變企業的運行機制,可以為中船重工賦予活力。我們也很歡迎民營資本,歡迎各類資本參與到我們的資本平台中來,在我們的董事會、在我們的運行機制中發表意見,推進改革,注入新的發展活力。”他說。

  未來的N個方向:郵輪、海洋經濟、軍民融合

  在《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伊始,胡問鳴就用船隻向記者比喻了一個大型船舶制造企業的技術含量:“船隻行駛在大海中就像一座獨立的城市,成了一元的運轉系統,滿足船上人員的各種需求,可以說是全消費鏈的消耗。因此造船技術的內容其實很豐富,應用前景也非常廣闊。”

  這些技術含量,也讓胡問鳴在此刻面對央企改革的大潮有了底氣。很多人都認為船舶制造是傳統制造產業,其實並非如此。胡問鳴介紹稱,認真梳理的話,中船重工的科技涉及了500多個專業,創新也是多元的,“你看潛艇是一個圓筒,你不知道裡面是非常復雜的,各種人類技術都有,有電,有化學,有材料,有電子,有動力,方方面面都有。”

  時至今日,中船重工在船隻上的營收隻有19%到20%,非船業務佔了大頭。

  事實上,胡問鳴津津樂道的還有中船重工的技術團隊,這將是未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中的主力軍。“新改革需要新動能,從企業的角度講,讓中船重工不斷前進的核心力量就是科研創新。”胡問鳴表示。

  中船重工目前共有28個研究所、6萬多科技、研發人員是支持企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佔全部員工的40%左右。據介紹,中船重工目前將集團產業進行專業化分類,分為四大領域,十個產業方向﹔在每一個領域、每一個產業方向裡再制定細分的創新策略。長期的積累,產生的是中船重工17000多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6000多項。此外,中船重工還打造了一個平台。該平台通過互聯網用6種語言向全球發布企業的創新需求信息,對所需的創新技術明碼標價,全網征集解決方案,目前已經上線211項技術需求,其中35項已完成技術對接,落實解決方案。

  “有了改革和創新‘雙輪’驅動,中船重工將滿懷信心地駛向更廣闊的海域,向國際化的目標進發。”胡問鳴對待“走出去”的戰略態度非常堅定,他認為央企應該做好行業的領軍者,這一角色要求央企具備瞄准國際的膽識和與國外同行競爭的能力。目前中船重工的民船經營生產實現了國際化、大型化、批量化、系列化、專業化。所造船舶70%以上是出口船,出口到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力船型建造周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胡問鳴表示,中船重工智能制造2025計劃已全面啟動。按照計劃,到2018年,中船重工將建設7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突破共性關鍵技術﹔提升數字化設計工具、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普及率和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在智能制造工藝、智能制造裝備、智能生產線和數字化車間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到2020年,基本建成研發、設計、制造、測試、仿真、管理一體化協同平台,形成開放共享的網絡數據系統﹔基於業務流的產品數據管理平台、三維設計軟件等基礎軟件或系統達到高度統一,初步形成數字化基礎體系﹔形成可自定義的標准智能工廠和智慧院所的框架模型,協同創新能力明顯提升。這些都將有力支撐造船效率效益,使中船重工做好“走出去”方面的領頭羊。

  在橫向推進的同時,中船重工未來也將進一步縱深拓展在新興產業和環保、能源方面的業務。位於美國愛荷華州的中船重工海裝(北美)公司去年完成了第一個批量裝機項目並網,總容量28兆瓦、投資金額5500萬美元,共安裝14台2兆瓦風力發電機組。胡問鳴表示,中船重工將在此基礎上引進美國風電先進的投資、運營、運維等理念和服務,加強在新能源領域的全面合作,積極拓展業務領域,共同開發海上風電市場,從陸地走向海洋。

  採訪中,胡問鳴也表示了對旅游、健康等行業的興趣。他提到,老齡化使人們選擇出游方式時對郵輪的呼聲越來越高,打造中國自己的郵輪對中船重工來說是進入旅游市場的絕佳切入點。此外,中船重工未來將繼續做好“軍轉民”,秉持軍工企業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做好民用產品。(記者 趙晶 盧懷謙 實習生 黃可)

(責編:李楠樺、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