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能源:低風速破局之路
面對“三北”地區限電問題,到南方不限電地區開發風電是落實集團公司黨組加快風電建設要求、優化區域結構的唯一選擇,而南方地區的低風速和投資回報率卻是一個不等式。如何破局?大唐新能源公司龍感湖風電場在踐行“價值思維,效益導向”核心理念的實踐中,面對歷史遺留問題不推卸責任,敢於擔當,積極探索低風速區經營風電的“難題”,通過不斷的優化論証,終於找到了叩開答案的“敲門磚”,硬是把這個看似毫無關聯的不等式劃上了等號,不僅達到了集團公司項目收益率的目標,還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
提及風電資源開發,我們通常都會聯想到北方或者山地等高風速地區,可能鮮有人會想到在平原低風速區域也能開發風電資源。而位於湖北省和安徽省交界,地處長江沖淤積平原的大唐新能源龍感湖風電場卻是這樣一個“特例”。這讓包括記者在內的諸多人等都疑慮叢生:低風速地區開發風資源能否盈利?技術上有何不同?有什麼經驗和方法?帶著疑問,記者來到大唐新能源公司龍感湖風電場,探尋他們的低風速“破局”之路。
困局:高回報遭遇“低風速”
2016年3月27日,星期日。新能源龍感湖風電場9號機組吊裝施工現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記者從項目部獲悉,自2015年12月該項目3台機組投產發電以來,剩余21台機組預計在今年7月全部吊裝完成並投產發電。置身於這熱火朝天的工程建設場面,你可能不會想到,項目早在一年前還處於被擱淺的窘境。
“很多懂風電的人來到這都懷疑,這地方能做風電麼?”新能源河南公司總經理黃志軍望著起吊的風機,意味深長地說。確實,從項目開工建設到停工,再到復工建設,在低風速地區破解風電盈利的難題,新能源人用了近5年的時間。這,還得從2011年說起。
早在2011年,大唐新能源公司就以全國布局的思維,業務發展范圍不局限於北方山地等地區,而是全國范圍考察,將目光轉向平原低風速地區,開發風電資源。此時,該項目應運而生。
龍感湖風電場,年平均風速為5.21m/s,平均風速較低,風切變指數大。原擬裝機27台1.8兆瓦進口風機,總容量48.6兆瓦。項目於2011年8月17日獲得湖北省發改委核准, 2012年3月9日獲得集團公司開工批復,正式開工建設,歸屬新能源河南公司管理。
據黃志軍介紹,龍感湖風電場是大唐集團進駐湖北地區最早的項目,也是集團公司系統內在低風速地區唯一開發的風電項目。在當時,湖北地區風電資源開發市場也鮮有人問津。就這樣,龍感湖風電場在承載著眾人的希冀與摸索之下,啟動前行。
然而好景不長,由於地處低風速地區,且開工較早,迫於當時的技術和能力,設備隻能採用造價高的進口風機,地方政府承諾的電價遲遲未兌現,達不到集團公司要求的投資回報率,龍感湖風電場進入停滯虧損狀態。在此期間,項目升壓站土建主體工程、站內主電氣設備已全部安裝完成,風機樁基礎已完成15座,風機基礎已澆筑完成3台,風機道路已施工18公裡,並到場部分風機附屬設備,集電線路已完成約5公裡。截至2015年5月,項目已投資1.86億元,未有收益。而與此鮮明對比的是,其他發電集團調整區域結構的步伐不斷加快,風電項目后來居上,遍地開花。
從滿懷希冀下的啟動前行,到項目遭遇發展困局,在這片低風速區域發展風電業務成為了擺在新能源人面前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
求解:擱置項目如何止住“出血點”
項目自開工就遭遇“滑鐵盧”,投資已然無法“回本”,放棄意味著前功盡棄,盤活項目又需要苦尋新思路找到適合的技術方案,而解開這道“難題”又是一個未知的過程,結局遙遙無期。是放棄還是尋找“起死回生”的靈藥?是擱淺低風速區域的市場開發還是因地制宜解決問題?新能源人果斷選擇了后者。他們不僅要止住“出血點”,還要建設成為南方低風速地區具有“效益導向”的風電項目。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按照黃志軍的話來講,“大唐新能源公司黨組的決定出來后,我們一直都沒有閑著,一直在找突破口,尋找解決的辦法。”該項目工程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項目從技術方案上,最開始討論的是綜合造價問題。期間,也找到了國外一家公司洽談技術方案,但由於該方案成本過高,經濟測算上得不償失,並且技術專利費收取非常高,不得已放棄。考慮到造價成本和風險問題,該項目先后多次放棄了對外合作與開發。
從技術層面上,項目部也一直在探索龍感湖地區最適應哪一種風機優化方案。以龍感湖為基准,不斷摸索可行性辦法。“我們從增長葉片增大掃風面積和提高風機輪轂高度獲取更好的風資源中間不斷地找平衡,看看在哪一個點更為合適。針對葉片掃風面積,在有些區域,低空方位並不理想,在提高高度以后,就比較適合。就很多地方而言,風機從70米至90米,高度越高效果越好,但是也有一些風場在70米的風機高度效果是最好的,存在這種情況。所以我們一直在反復研究、探索,並且進行實地測試,確保數據萬無一失。”工程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過通過溝通,項目部也找到了適合龍感湖地區的風機優化標准:提高風機利用小時數和提高風速。同時反復研究論証風切變指數,並專門引進了激光測風儀,獨立測風為期3個月,根據這3個月的數據分析,作出專項報告。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對技術方案不斷地探索時,時間已到了2015年6月。恰逢金風科技公司推行的一項技術在國內尋找合作方,該項“GW115-2000KW型風機24台(3台80米鋼塔筒,21台100米現澆混合式塔架),總裝機容量48兆瓦,優化后風電場有效可利用小時數為2056小時”的技術方案適用於風速低、湍流大、高切變、高輪轂的風電項目,且該公司獨創的混凝土塔架技術頻率高、振幅小,技術成熟,運輸不受限,項目造價低。此外,該公司作為一家成熟的技術公司,項目實施有保障,風險相對較低,這引起了新能源公司的極大關注。經過綜合考慮,新能源公司認為其與龍感湖風電場實際情況有著較高的契合點。於是從2015年6月到9月,在經歷了集團公司上下的反復論証后,決定放棄成本較高的維斯塔斯設備,改用金風低風速技術和設備,運用該技術方案提高現有的輪轂高度,有助於增加風速及利用小時數,同時降低了項目造價,有助於提高年平均風速及發電有效小時數,達到了集團公司要求項目收益率10%目標,提高了企業經濟實效,認為該項目可行。2015年9月,龍感湖風電場復工。2015年12月底,龍感湖風電場3台機組投產發電,剩余21台機組預計今年7月投產。從已投產機組的運營指標來看,效果遠遠好於預期。
從項目受困到技術層面的創新、開發、論証,龍感湖風電場始終在因地制宜地摸索適合自身的出路,從開工到停工直至復工,也記錄了新能源人循著“價值思維,效益導向”,力止項目“出血點”的心路歷程。至此,龍感湖風電場的困局終於迎來曙光。
破題:以“高度”求發展
從項目困局到探索求解直至找到出路,大唐新能源人無疑在低風速地區開展風電業務找到了自己的路子,這絕非是運氣使然或者意外收獲,而是承載了他們幾年來面對困難不低頭、從項目實際出發不斷探索找尋、優化論証的艱辛付出。回首來時路,黃志軍不無感慨:“當初這樣的一個低效無效資產,通過我們的努力被盤活,讓它從不利的方面轉變成一個值得推介的項目。可以說找到方法后,我們的信心又回來了,這也讓該項目變成了我們自己內心裡的一個標杆,不是標杆的標杆!”
思路改變了,機型更換了,塔筒增高了,技術改進了,低風速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也讓大唐新能源公司堅定了加快開發南方低風速區風電項目的決心和信心。
記者從新能源公司了解到,未來該公司將加大對南方及不限電地區的開發力度和戰略布局,重點是低風速風電項目開發,加強低風速技術研究與應用,提高在這些地區的市場份額。而龍感湖項目的經驗正好為新能源公司開拓低風速地區市場提供了借鑒意義,對於不限電、風機裝機容量不大的區域,以及通常意義上大家認為“不能開發風電的地方”開展業務都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作用。如此一來,新能源公司開拓市場將不必拘泥於北方區域,可以向南方及平原低風速區域拓展,大大豐富了市場資源。同時,低風速地區通常用電負荷較高,其風電技術的突破對於緩解當地用電負荷、推動清潔能源的使用和推廣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突破了低風速區風電發展的瓶頸,無疑為新能源公司在該區域發展帶來了更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前期項目積累的經驗為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據悉,龍感湖風電場二期前期工作已經啟動,計劃在此區域謀求更大的發展。而在二期項目規劃上,龍感湖風電場還將繼續優化創新相關技術方案,如升高風機塔筒,調整澆筑方案等,使其在之前的基礎上能夠創造更好的效益。
從高風速、限電的北方“轉戰”南方不限電地區,新能源公司著眼於全國,務實求變,向低風速區域邁出了發展的堅實步伐﹔從低風速下的風電困局,到數載求解之路,新能源人堅定信念,積極探索,奉獻不止﹔從項目遭遇瓶頸到因地制宜、優化論証實施方案,新能源公司變革創新,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項目破題到規劃該區域未來的更大發展,新能源公司馬不停蹄地走在奮進的路上。一座小風場的變遷,折射出了大唐人秉承“價值思維,效益導向”,以科技創新理念,謀求更高發展的態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