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央企

把創新貫穿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過程

——訪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委書記尤權

本報記者 蔣升陽
2016年03月11日08: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尤權近影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新是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如何將創新貫穿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過程,推動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日前,記者就這一話題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委書記尤權。

  記者:在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情況下,去年福建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不少指標處在全國前列。您能否簡要介紹一下目前福建的發展狀況?

  尤權:過去的一年,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我們牢牢把握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的難得機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穩增長放在首要位置,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中心工作,突出以改革強動力,以開放拓空間,以創新促調整,發展呈現“緩中趨穩、穩中有進”的態勢。全省GDP增長9.0%﹔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也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中央分析的“四降一升”的情況在福建也不同程度存在,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企業之間出現分化。特別是從行業來看,福建處於中低端的傳統產業增速明顯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企業普遍面臨成本上升與訂單減少、產品不好賣、利潤下滑“兩頭受壓”的情況,而高新技術產業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5個百分點左右﹔投資類行業增速持續回落,投資邊際效益呈現遞減趨勢,鋼鐵、水泥、石材、工程機械等與房地產相關的產業持續低迷,而受居民消費剛性需求拉動,食品、農副產品加工、紡織等消費品工業增長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中低端產能普遍過剩,高端先進產能明顯不足,企業所需要的工業軟件90%以上依賴進口,居民赴海外購買的商品正從奢侈品向馬桶蓋、電飯煲、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進一步壓縮了省內產品的市場空間。我們還關注到,當前多數企業成本負擔依然比較重,資金成本、物流成本、電價、各種稅費、環保投入等仍在高位。

  總體而言,我省經濟持續增長仍有良好的支撐基礎,但在前進的道路上必須破除長期積累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記者: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理論思考到具體實踐,都做了具體闡述,進行了全鏈條部署,這對於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具有重大意義。對此,您是怎麼看的?福建在這方面有哪些考慮?

  尤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統籌國際與國內、著眼當前與長遠、兼顧戰略與戰術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針對經濟新常態開出的“中國療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念為我們解決經濟新常態下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指明了方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通過改革使供給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既涉及重要的制度改革,也涉及重大的戰略性結構調整。推進這項改革,必定會加快發展“動力切換”進程,推動經濟“升級換擋”,從而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由此可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必由之路,是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舉措。

  福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的是全面落實中央部署的“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在具體實踐中也會有所側重。對於福建來說,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難點是產業轉型升級,就是要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高端供給,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的躍升。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拖不得、等不起。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我省企業呈現出“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現象,大部分發展比較好的企業,都是比較早地、主動地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加快實施了產業轉型升級﹔反之,那些跟不上市場需求變化、缺乏創新能力的企業,就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甚至面臨被淘汰的危險。針對不同行業和企業的實際狀況,我們在推進轉型升級中制定了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特別是深入推進我省“制造2025”“互聯網+”等行動計劃,下更大力氣去“抓龍頭、搭平台、鑄鏈條、建集群”,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主導產業做優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增長極,促進生產從粗放向集約、產品從低端向高端轉變,真正打贏產業轉型升級這場“攻堅戰”。

  記者: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福建產業“升級版”過程中,您認為創新將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尤權: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源於創新基礎上的效率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發動機”,無論是制度變革,還是結構優化,抑或是要素升級,其核心都是創新。創新解決的是經濟發展動力問題,這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靈魂所在。可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上就是一次重大的創新實踐。福建能否在“十三五”時期后來居上、彎道超車,成功打造福建產業“升級版”,主要就看我們能否在創新發展上邁出實實在在的步伐。

  創新能夠提高傳統產業的供給質量,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福建的傳統產業比重較大,但傳統產業不等於“夕陽產業”,關鍵是產品有沒有創新,是不是適應市場的需求。莆田的華峰紡織新材料,投入科研資金超億元,在全球擁有超過120人的設計與開發團隊,擁有國內外專利50多項,通過創新帶動工藝和技術不斷升級,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獲得世界前三大著名鞋類運動品牌(阿迪達斯、NB、耐克)認証的面料供應商,產品訂單已排到2017年后,其中自主知識產權產品Haptic簽約訂單排到2020年。從供給側入手,通過技術、產品、業態、營銷、管理等創新,傳統企業才能從容地應對困境、突破重圍。

  創新能夠發掘和形成新的增長點,在“互聯網+”時代佔據先機。“互聯網+”時代是一個顛覆的時代,行業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在科技、信息的廣泛運用以及資本的大力推動下,企業創新需要花費的時間大幅減少,成功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過去我們去商場買東西,現在我們在互聯網上買東西﹔過去我們打的,現在我們用手機軟件叫車﹔過去我們講“百年老店”,現在不少企業從創立到市值巨大所用的時間也不長。泉州的品尚電商,在國內首創“B2B鞋服產業鏈電子交易+P2P互聯網金融支持平台+征信”模式,打造面向鞋服產業鏈的垂直電商平台,截至2015年底已經完成880億元的交易額,成功重構了整個鞋服產業鏈的交易生態。事實証明,新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隻有不斷創新才能為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記者:福建下一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工作重點在哪裡?

  尤權:首先,要在制度創新上邁出更大步伐。制度創新鬆綁的程度,決定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我們將以福建自貿試驗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為突破口,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引領,聚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開放環境,拿出更多像“一照一碼”“電子台胞証”等在全國有影響的成果。我們還將在國企、財稅、金融、資源價格、市場准入等改革領域加快突破,切實打破制約要素在城鄉區域之間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提升配置各類要素與市場資源的能力。

  其次,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持續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國內外知識產權資源向福建集聚。這方面,我們目前有一些積極探索。比如,我們依托廈門大學建立的石墨烯工業技術研究院,採用校企聯合共建模式,與英國BGT材料公司和福建輝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吸引了諾貝爾獎獲得者諾沃肖洛夫加盟,這有望推動以石墨烯為核心、涵蓋觸摸屏、儲能、機電和生物等領域產業集群的形成。未來的方向是,我們要通過整合各方資源,積極主動地融入全國乃至全球創新網絡,努力成為“參與者”甚至是“領跑者”。

  最后,要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企業是經濟與科技的關鍵結合點,是最活躍的創新主體。福建的民營經濟發達,目前89.5%的研發投入由企業完成,84.2%的R&D活動人員集中在企業,65.7%的省級科技獲獎成果來自企業。作為政府來說,我們能做的就是營造一個好的創新環境,隻要是有利於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的,就應該多方施策、肯下血本。創新是“放”出來的,不是“管”出來的。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在行政干預上多做“減法”,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記者:影響和決定創新驅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為重要的是科技人才。福建如何為創新驅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尤權:創新驅動,本質是人才驅動。高層次的創業創新人才,往往聯結著優質科技資源。所以,培養、引進和用好高層次的創業創新人才,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所在。目前福建各地普遍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這種狀況直接制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們決心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步伐,切實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引領和支撐作用。

  一方面,我們將緊貼福建產業發展之需,繼續深入實施“海納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計劃,重點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和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各類緊缺人才。另一方面,我們將大力營造有利於各類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包括尊重人才、見賢思齊的社會環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工作環境,待遇適當、無后顧之憂的生活環境,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服務留人,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主動性積極性,推動形成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生動局面。

(責編:李楠樺、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