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央企

國企深改怎麼改?

——解讀《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

2015年09月14日08: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唐志順作(中新社發)

  關注五大看點

  本報記者 羅 蘭 宦 佳 王俊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已正式出爐。據了解,《指導意見》從總體要求、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五個方面給出了30項具體指導意見,對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經營管理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給出了周密而詳細的方法指導。專家表示,《指導意見》的出台標志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又邁出了關鍵一步,這不僅將激發國企的經濟活力,更有利於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讓全民共享改革紅利。

  國企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  看點一

  【原文】 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並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保建雲表示,這樣做是一大進步。首先,不同類型企業有著不同的內部結構與外部市場環境,把不同類型的國有企業納入不同的改革措施當中,這種做法有利於差異化的改革,可以為不同的企業量身定制不同的方案﹔其次,國企改革的大盤子中不同類型的國企,改革的步驟、路徑、地位與影響都不同,分類改革便於更加精准化與定向化的改革﹔三是,分類也為將來探索企業的差異化治理方式開啟了新的方向,未來國企的管理方式也將更加靈活。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春學則指出,最大亮點是《指導意見》各種表述中滲透著的市場化精神。即便是對“公益類國有企業”的改革,也強調“可以通過購買、特許經營、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勵非國有企業參與經營”。這就意味著允許謀利空間的存在。西方社會的實踐中也存在大量的這類解決方案。不過,楊春學也提醒道,這對規則制定者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做到社會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實現二者的均衡。

  “管資產”向“管資本”過渡  看點二

  【原文】 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以管資本為主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以管資本為主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

  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認為:管資本就是改革經營性國有資產的實現形式,由實物形態的國有企業,轉向價值形態、可以用財務語言清晰界定、有良好流動性、可以進入市場運作的國有資本。據此可以實現3個目標:

  一是頂層國有企業進行整體的公司制改制,國家從擁有企業轉向擁有資本(股權),並委托專業投資運營機構持有和運作。這就隔離了政府與企業直接的產權關系,從體制上為政企分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奠定了基礎。有股東沒有婆婆,對企業是又一次解放。

  二是國有資產資本化、証券化后,國有投資運營機構的所有權與企業法人財產權分離,這就解脫了國有資本與特定企業的捆綁關系。企業自主決策做強做大、國有資本追求投資收益有進有退地流動。

  三是政府在管資本不管企業的體制下,可以站在更超脫的位置,正確處理與市場的關系。這對政府也是一次解放。資本化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將從根本上理順長期困擾我們的政府、市場和企業的關系,化解體制轉軌中的諸多矛盾。國有資本的預期效能主要通過市場、而不是行政力量來實現,這就使國有資本具有“親市場性”,從而保障我國在保持較大份額國有經濟的情況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大力推動國企改革上市 看點三

  【原文】 加大集團層面公司制改革力度,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大力推動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創造條件實現集團公司整體上市。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劉小川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此次《指導意見》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正確劃分市場和政府界限相關原則的落實,有利於讓市場、政府、企業各司其職,縮小過去的“模糊地帶”。“過去,國企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控制,一隻腳在市場、一隻腳在政府,《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國企改革上市,這意味著進一步稀釋政府股權,這不僅有利於減少行政干預,對政府治理和市場經濟發展都有好處。”劉小川說。

  在劉小川看來,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廣大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所遭遇的障礙其實主要來自長期佔據高利潤行業的國有企業,而非單純是政府行政上的問題。劉小川說,推動國企改革及上市,是向既得利益開刀的舉措,有利於廣大社會資本進入這些賺錢的行業,同時營造出公平競爭的氛圍。

  “我們的經濟進入了新常態,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大,另一方面又希望在國際市場上找到競爭優勢,因此最重要的便是激發企業的活力,進一步釋放創業創新潛力,而國企上市無疑將有助於經濟結構性調整的推進,幫助我們實現中高速增長。”劉小川在評價國企改革對宏觀經濟影響時說。

  混合所有制不搞“拉郎配”  看點四

  【原文】 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促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目標。堅持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宜獨則獨、宜控則控、宜參則參,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不設時間表,成熟一個推進一個。

  國資委研究中心咨詢部部長張春曉認為,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不是說要把原有的國有資產其中的一塊蛋糕切去,而是說引進優秀的戰略投資者,把存量資產做大,把蛋糕做大。另外,還要讓國有經濟和非公經濟共同再做一個蛋糕,把老蛋糕做大,把新蛋糕再做強再做大。

  張春曉表示,混合所有制發展的目的,必須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增強活力,必須有利於引進的非公資本優勢互補,取長補短,激發活力。要實現“1+1>2”的效果,絕不能因混合而混合。“拉郎配”式的混合極有可能打著市場的幌子,用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手段,評估出縮水的國有資產,不僅會導致國有資產新一輪的流失,還將使非公經濟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傷害。要實現國有經濟進退自如,收放有度。在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過程中,必須強化對國有資產的監管,搭建良性的、公平公正公開的運行平台。絕不能搞暗箱操作,不能出現“燈下黑”。

  員工持股謹防“燈下黑”   看點五

  【原文】 堅持試點先行,在取得經驗基礎上穩妥有序推進,通過實行員工持股建立激勵約束長效機制。優先支持人才資本和技術要素貢獻佔比較高的轉制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服務型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健全審核程序,規范操作流程,嚴格資產評估,建立健全股權流轉和退出機制,確保員工持股公開透明,嚴禁暗箱操作,防止利益輸送。

  “對於國企改革,市場翹首以盼的,就是效率的提高。那麼效率來自何方?一方面是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就是挖掘潛力,其中最大的潛力就是人力資本的潛力。對於未來企業的競爭來說,核心競爭力就體現在研發和創新上,因此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對於公司的發展貢獻就很大。隻有激勵到位,才能保証人才不流失。這裡面的激勵,過去可能更多的是通過短期激勵的方式,比如與績效、獎金等挂鉤。國企普遍存在激勵不足的問題,出現了平均主義、大鍋飯、庸人當道等,優秀人才難以配置到合理的研發或者管理崗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徐洪才指出,現在我們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借鑒國際社會通行的做法,建立公開、透明、規范的人才激勵機制,尤其是員工持股以及期權激勵等成熟的中長期激勵機制,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優化人力資本,最終的目的是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當然,這裡面也有一個度的把握,不能出現激勵過頭或者分配不公的問題。也就是激勵機制之外,也要考慮制衡機制,防止所謂的‘燈下黑’,以及將股份等激勵方式轉變為侵吞國有資產的行為,這就要求國企改革過程中要將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結合起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徐洪才強調。

  

  回應諸多疑問

  本報記者 王俊嶺

  問題一 國企效率怎麼提高?

  長期以來,“臃腫”、“低效”、“壟斷”一直是盤踞在國有企業頭頂的烏雲,如何提高國企效率便成為改革的重中之重。

  《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國有企業改革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促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

  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說,“市場”一詞在《指導意見》中出現35次,是貫穿全文的一條主線,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將為增強國有企業活力釋放巨大政策紅利。楚序平認為,通過這一系列改革措施,充分調動企業經營管理者和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國有企業的內生活力,就能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充滿生機活力的市場主體,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問題二 政府扮演什麼角色?

  國企姓國,國企是企。國企的國有屬性要求其必須服務於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其企業屬性又要求其必須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充分參與市場競爭。

  對於政府扮演的角色,《指導意見》指出,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要准確把握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定位,科學界定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管的邊界,建立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實現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

  業內人士表示,“以管資本為主”是國資監管思維的一大變化和進步,表明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將更多扮演“老板”的角色,而非“婆婆”的角色,原來“管人、管事、管資產”的管理風格將會改變,不再過多干預企業經營的事務,而是主要關注國有企業增值保值、做強做大做優,強調國有資本功能的放大。

  問題三 薪資待遇如何規范?

  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國企而言,如何在吸引、用好人才的同時,給與其合理的薪酬便成為改革的重中之重。

  為此,《指導意見》提出,對上級任命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合理確定基本年薪、績效年薪和任期激勵收入,對市場化選聘的職業經理人實行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可以採取多種方式探索完善中長期激勵機制。與此同時,健全與激勵機制相對稱的經濟責任審計、信息披露、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約束機制,嚴格規范履職待遇、業務支出,嚴禁將公款用於個人支出。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評價指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國企高管既享受體制內的行政級別,又拿體制外的高薪。

  問題四 怎樣防止國資流失?

  國有資產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財富,如何防止國有資產貶值、流失不僅關乎著國企自身的發展,更關乎著經濟發展本身的性質。

  《指導意見》提出,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強化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資產聚集的部門和崗位的監督,防止權力濫用﹔建立健全高效協同的外部監督機制,實施信息公開加強社會監督。《指導意見》強調,對企業重大違法違紀問題敷衍不追、隱匿不報、查處不力的,嚴格追究有關人員失職瀆職責任,視不同情形給予紀律處分或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國資委主任張毅表示,要建立健全國有企業重大決策失誤和失職、瀆職責任追究倒查機制,建立健全企業國有資產的監督問責機制,堅決遏制侵吞、貪污、輸送、揮霍國有資產等腐敗現象,嚴厲查處違法違紀問題。

  

  鏈接▶▶▶

  國企改革的“那些年、那些事”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在國企改革發展史上又添一塊裡程碑。國企改革是個長期、艱難的探索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國企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止過。

  自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啟動,到1998年開始改革攻堅期間,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全面推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如國有中小企業改制、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企業破產的操作、建立再就業中心托管下崗職工等也開始探索或試點。

  隨著其他所有制企業快速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國有企業逐漸面臨嚴峻挑戰。到1997年,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的虧損額比1987年上升十多倍,相當一部分企業不能正常發放工資和退休金。

  1998年至2002年,國企改革在三方面實現了突破:通過國有中小企業改革,上百萬家國有、集體中小企業改制退出公有制序列﹔通過國有大中型困難企業的政策性關閉破產,5000多戶扭虧無望的困難企業退出市場﹔通過再就業中心和基本保障線政策,托管、安置了近3000萬下崗職工,建立了國企職工可以流動的機制。

  在前期改革過程中,國有大企業的體制基本沒有觸動,在迅速發展的市場環境中其問題日益暴露。2003年后,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進入以國有大企業改革為重點的階段。

  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決定啟動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隨后成立的國資委,制定和建立了包括企業清產核資制度、企業發展戰略和主業管理制度、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等在內的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法規和制度體系。

  同時,國資委還推進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革和結構調整措施,如企業內部及企業之間的重組、推動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企業改制上市、建立規范的董事會試點、減輕國有企業的社會負擔、解決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等等。

  30多年來,改革使國有企業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但改革還在繼續,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推動和完成,還需要攻堅克難。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許晟 華曄迪)

(責編:李楠樺、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