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央企
人民網>>央企>>正文

牛市減持大棋局 民企、國企平分秋色

2015年05月12日08:23  來源:上海証券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牛市減持大棋局 民企、國企平分秋色

  盡管專事大宗交易接盤股東減持業務的Y先生近期業務量較以往並無明顯變化,但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在大牛市的背景下,無論是減持公司家數,還是減持股份數量和金額,在同比和環比上都出現了大幅增加。

  據上証報資訊5月11日統計,今年1月1日至4月30日,滬深兩市共有817家公司的股東進行了股份減持,合計淨減持規模高達2198億元,較2014年前4個月增加了4倍以上。從單月數據來看,1至4月各個月份的淨減持規模分別達到434億、340億、644億、780億元,基本呈現出逐月環比遞增的態勢(剔除2月份春節長假因素)。

  相較於單純獲取買賣收益的外部投資者,上市公司股東尤其是大股東無疑對公司的經營運作有著更為深刻的了解,其特殊的身份定位之下,頻頻出現、力度漸增的減持舉動無疑備受市場關注。上証報記者通過梳理及採訪多位投行人士了解到,在新一輪的牛市中,重要股東減持背后的邏輯遠非高位套現這般簡單。

  “與大股東高位減持被解讀為一項重大利空不同,一些國資類上市公司的減持操作抑或是為日后整合運作鋪路,尤其是在各地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對於民企而言,部分大股東的減持是為了蓄勢並購而儲備資金,因此,此類的減持無疑給了市場更多遐想。”上海博觀投資的一位資深合伙人如此分析認為。

  淨減持金額暴增4倍多

  鑒於股指不斷創出新高,成交量也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重要股東套現額大增並不出乎意料

  5月7日,萬馬股份拋出了一份重磅減持方案,稱控股股東擬在未來12個月內減持不超過總股本12.77%的股份。若以公司最新收盤價24.81元計算,其大股東最高套現額將高達30億元。

  這只是近期眾多大額減持方案中的一個最新案例。隨著滬深兩市股指屢創新高,減持已成為一種常態。據上証報資訊5月11日最新統計,今年以來截至4月30日共有817家公司遭遇重要股東(包括前十大股東、高管等)淨減持(套現額減去期間的增持額),合計淨減持規模高達2198億元。

  無論是涉及公司家數還是套現總額,上述的這一組數據在同比、環比上均有著顯著增長之勢。據統計,2014年9月份上証指數從2200點起步上攻,在此后的4個月中(9月1日至12月31日)A股上市公司合計淨減持規模為1326億元,今年前四個月淨減持金額較之環比增了近七成。

  而同比數據更為驚人。2014年1月1日至4月30日,A股上市公司合計淨減持規模僅為401億元,減持家數僅有535家。這意味著,2015年前4月淨減持規模同比增幅達到4倍以上。

  若以今年前4月的月度數據觀察,股東減持規模同樣呈現出遞增的趨勢。據上証報資訊5月11日統計的數據顯示,1至4月淨減持規模分別達到434億、340億、644億、780億元,剔除2月份春節長假的因素,呈明顯的逐月環比增加的態勢。

  “鑒於股指不斷創出新高,成交量也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重要股東套現額大增並不出乎意料。”長城証券並購部總經理尹中余對上証報記者表示。

  民企、國企減持平分秋色

  從減持家數來看,民企遠超國企,而在金額上兩者大致旗鼓相當

  市場普遍認為,在股價大幅飆升的背景下,有著混改要求的國企,其大股東等或更有著高位減持的沖動,相比較而言,民企的股東在本輪減持中應相對較弱。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一個現象是,繼中信証券和中國重工相繼拉開了國資大股東減持的序幕后,越來越多的國企大股東紛紛加入了減持隊伍。與此同時,由於國資公司本身知名度較高,減持體量也較大,因此,國資公司的減持舉動迅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以中國重工為例,公司在今年3月披露,公司遭控股股東及一致行動人減持了佔總股本5%的股份,減持市值超過70億元。加之在此期間,“南北船”合並的傳聞甚囂塵上,更是讓公司控股股東及一致行動人的趁高減持顯得十分的“扎眼”。

  市場由此普遍認為國資公司在本輪減持中佔據了主導地位,但事實卻是,從減持家數來看,民企遠超國企,而在金額上是兩者大致旗鼓相當。數據顯示,1至4月涉及減持的國企數量分別是97家、59家、110家、103家,佔當月減持總家數的比例分別為28%、21%、27%、32%,均不足三分之一﹔1至4月國企減持的金額分別為213億、183億、263億、336億元,分別佔當月減持總金額的49%、53%、41%、43%,基本上與民企平分秋色。

  記者在統計中還發現,面對股價的大幅飆升,一些定增股股東在股份解禁后顯露出了更為強烈的減持意願。以京東方A為例,4月15日,公司的118.5億股限售股解禁后,參與定增的機構股東們便開始大幅套現,在此后短短15天內,包括平安大華基金、民生加銀基金、平安財富-匯泰66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等合計套現超過100億,而公司在1至4月累計遭遇淨減持的規模僅為124億。類似的案例還有酒鋼宏興等。

  進一步剖析全部涉及減持的公司情況,減持較為搶眼的並非是題材類個股,反而是金融類個股,這在一定程度上與金融類公司的體量較大有關。其中,興業銀行的股東恆生銀行僅在2月11日、12日兩天便拋售了9.526億股公司股份,此后另一股東永安林業在3月12日拋售了80萬股興業銀行股份,上述股東共計套現逾127億元,由此興業銀行成為“套現王”﹔中信証券大股東中信有限則以113.71億元(對應3.48億股)的套現額緊隨其后﹔而華泰証券的重要股東套現額超36億,西部証券、國海証券的重要股東套現額同樣都在10億元以上。

  除金融業之外,遭遇重要股東大幅減持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

  減持動機之一:高位套現

  同樣是高位減持,相較於國企大股東單純的趁高拋售,民企更擅長借利好等手段以達到高位減持的最佳效果,其主動運作的色彩更為濃烈

  相較於單純獲取買賣收益的外部投資者,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包括大股東、核心高管、機構等)無疑對上市公司的經營運作有著更為深刻的了解,其特殊的身份定位之下,減持舉動無疑備受市場關注。上証報記者梳理發現,上述重要股東減持背后的動機主要有幾種,即高位套現、鋪路后續運作、“避險式”減持等。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看點是,在同樣的減持動機背后,國資與民資的減持手法各異。

  2015年初,上証指數從3300多點開始啟動,短暫震蕩后,走出一波波瀾壯闊的行情,截至4月30日,指數突破4400點﹔同期,創業板指的漲幅更是接近100%。在如此牛市背景下,高位套現自然成為股東減持的主要動機之一。

  “股價當時已經處於高位,股東減持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得到較高收益。”中國重工相關人士表示。據查,中國重工的控股股東中船重工及其一致行動人在2014年12月26日至2015年3月27日期間大舉減持了9.18億股股份,達公司總股本的5%。本次減持后,中船重工及其實際控制的企業合計持股比例仍佔公司總股本的52.70%,依然為公司控股股東。

  即便以減持期間的最低股價計算,中船重工及其一致行動人的套現額亦超70億元。結合盤面來看,公司股價在低位徘徊多年,終在2014年年中從4元左右啟動,一路飆升至16元左右,期間漲幅接近3倍,中船重工及其一致行動人的減持順理成章。

  與中國重工類似,在大盤股暴漲的背景下,多家央企、國資類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在沉寂多時后紛紛邁出了減持的步伐。如上海電氣總公司在今年1月8日至3月19日期間大筆拋售上海電氣1.55億股,套現金額超15億元﹔中信國安控股股東中信國安有限於4月3日通過大宗交易及二級市場減持了公司780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4.97%,套現金額約15億元。

  同樣是高位減持,相較於國企大股東單純的趁高拋售,民企更擅長借利好等手段以達到高位減持的最佳效果,其主動運作的色彩更為濃烈。

  典型的案例之一是天津的一家上市公司。2014年年底,公司先是宣布以自有資金1.44億元收購井源機電51%的股權,由此貼上了炙手可熱的機器人概念。此后,公司實際控制人又提出“10轉20股”的高送轉方案。伴隨著上述多重利好,公司股價2015年以來大漲。與此同時,公司的一重要股東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分6次將所持的股權全部套現,粗略計算,套現金額逾十億。不僅如此,公司實際控制人及其父親也通過資本市場大幅賣出“自家股”。

  不過,這類聰明的高位減持一旦未處理妥當,也容易“引火燒身”。*ST海潤2015年1月30日突曝巨虧8億,而在之前的30天裡,公司前三大股東江蘇紫金電子、江陰九潤管業及董事長楊懷借公司股價大漲之際提出“10轉20股”的高送轉方案,並伴隨著大幅套現。這一系列運作背后,彌漫著公司前三大股東借提議高送轉趕在利空發布前減持出逃的“陰謀論”氣息。最終,招致監管層的關注,上交所對*ST海潤相關股東、高管在提議、決策高送轉事宜時存在違規的行為開出了罰單。

  減持動機之二:鋪路資本運作

  一些國資類上市公司的減持操作抑或是為日后整合運作鋪路,而民企部分大股東的減持是為了蓄勢並購而儲備資金

  “與大股東高位減持被解讀為一項重大利空不同,一些國資類上市公司的減持操作抑或是為日后整合運作鋪路,尤其是在各地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對於民企而言,部分大股東的減持是為了蓄勢並購而儲備資金,因此,此類減持無疑給了市場更多遐想。”上海博觀投資的一位資深合伙人告訴記者。

  在鋪路資本運作上,*ST川化是極具代表性的案例。1月30日,*ST川化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控股股東四川化工來函獲悉,四川化工擬於未來6個月內通過交易所証券交易系統減持所持公司5640萬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12%。據查,*ST川化的實際控制人為四川省國資委。

  12%的大比例減持,通常等同於一項重大利空。不過,由於有著國資改革的憧憬,*ST川化公告發布當日的早盤,股價僅僅小幅低開,並曾一度翻紅,午后因大盤下挫最終下跌近3%。公司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當初的減持旨在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促進轉型升級﹔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促進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

  事后來看,本次減持舉措的確也是*ST川化一系列資本運作中的一環。在2月3日至3月9日期間,*ST川化的大股東累計減持了5640萬股上市公司股份,如期完成此前宣布的減持計劃。就在此期間,公司股價面對巨量減持不跌反漲,3月11日公司公告宣布減持完畢的當天,公司股價已創出新高,報收於11.02元。

  相較於國資“敦厚”的減持方式,民資的減持則更具技巧性。

  以郭廣昌旗下的南鋼股份為例,其近期披露,控股股東南京鋼聯及其一致行動人南鋼聯合在2015年2月10日至2月16日共計減持了公司近1%的股份,加早前減持的比例,恰好達到5%披露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的要求。在報告書中,公司詳細描述了“減持目的”:作為控股股東,南京鋼聯將從各個方面積極支持南鋼股份實現鋼鐵主業向價值鏈的上游提升、向下游產業鏈高端制造業延伸,並做大鋼鐵電商、信息化等新興產業和新業務模式的轉型發展。南京鋼聯培育的新業務、新業態,條件成熟后也將優先植入南鋼股份。

  “減持是高層的整體決策,大股東將用減持所得的資金投資謀劃大型項目,目前正在籌劃當中。”一位接近公司的人士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上述減持目的的披露,令市場對南鋼股份的后續發展充滿預期,從而進一步刺激公司股價走高,也為后續的大比例減持“鋪路”。隨著南鋼股份股價借轉型概念一路走高,公司控股股東南京鋼聯又在2月27日至3月19日通過上交所競價交易系統“迅速”減持了公司5%的股份。

  減持動機之三:“避險式”減持

  隨著借殼審核趨嚴,重組夭折的案例不斷出現,因此,一些大股東在重組方案發布之后先行減持“落袋為安”,以免將來出現變故,這類減持在投行人士尹中余眼中被稱為“避險式”減持。而這類減持在民企中較為普遍。

  法因數控4月15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李勝軍、郭伯春、劉毅因個人理財需要,擬通過証券交易系統或大宗交易系統減持所持法因數控部分股票,預計在未來六個月內累計減持數量將達到或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不超過總股本的9%。

  在此前一個多月前,法因數控借殼方案亮相,公司擬以9.31元/股的發行價,向上海華明電力全體股東定增收購后者100%股權,標的資產預估值26億元。本次交易完成后,華明集團將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也將發生變更。

  從二級市場看,法因數控復牌后,其股價從停牌前的11.77元,最高攀升至22.5元,截至4月30日收報18.89元。顯然,控股股東在此期間的減持有著落袋為安的考慮。

  而市場更關注的一個案例是江蘇三友。江蘇三友3月26日披露重組方案,公司擬通過資產置換、發行股份收購資產及募集配套資金等一系列交易,實現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借殼上市,后者整體作價超過55億元。重組完成后,公司主業將由服裝加工制造轉變為健康體檢服務。

  江蘇三友復牌之后,股價持續牢牢釘在漲停板上,連續15個漲停板。但匪夷所思的是,在股價扶搖直上時,公司前兩大股東卻忙著減持股票。3月27日,即復牌次日,公司第二大股東日本三輪株式會社就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減持了1100萬股,4月20日再度減持1100萬股。與此同時,大股東南通友誼實業也加入了減持行列,在3月30日、3月31日、4月10日連續拋售股票,累計減持了1100萬股左右。

  盡管有分析認為江蘇三友重要股東的此番減持有違常理,存在利益輸送的嫌疑,但將此舉解讀為規避借殼資產未來的不確定性,亦有一定的合理性。

  “隻要合法合規,大股東減持當然沒什麼問題。”投行人士對記者說,但在實際案例中,為了彰顯對公司重組的信心及未來發展的看好,大股東一般不會在預案發布之后短期內減持公司股票,等重組做完再減持更合適,現實的案例如天橋起重並購華新機電方案推出后,天橋起重控股股東株洲國投及董事長成固平、總經理鄧樂安、董秘范洪泉於今年3月23日簽署了關於延長鎖定期的承諾函,根據承諾,上述股東在本次交易結束之日起12個月內,不減持或轉讓所持的天橋起重股份,也不由天橋起重回購。

  今年4月7日,証監會否決了聖萊達的借殼方案,聖萊達成為今年以來第11家並購重組申請被否的公司。而且,雖然監管層此前已經明確“借殼審核標准等同IPO”,但完全應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對借殼重組案例予以否決還是第一次,顯示出對借殼監管趨嚴的態勢。

  在此背景下,上述股東在借殼重組尚未最終落定之前匆忙減持,顯然有一定的“避嫌”的成分。正如投行人士尹中余所指出的,上述股東的大幅套現除了高位套現之外,更合理的解釋是規避重組可能遇阻的風險。

  “市場好的時候,對重組未必是好事,比如對殼費價格就可能有不同的預期,導致毀約情況的發生。另外,重組審核有一定的周期。在重組進程及結果不明朗的情況下,先套現部分股票,也是一種落袋為安的心理。”另一位投行人士如此分析認為。(記者 王炯業 聶品)

  今年1至4月前十大減持公司

  

代碼 名稱 變動次數 涉及股東數 淨減持股份數合計(億股) 減倉參考市值(億元) 所屬証監會行業
601166.SH 興業銀行 2 2 9.53 134.32 CSRC貨幣金融服務
000725.SZ 京東方A 10 6 29.13 124.30 CSRC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600030.SH 中信証券 5 2 3.52 115.09 CSRC資本市場服務
601989.SH 中國重工 3 3 9.18 83.52 CSRC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
300055.SZ 萬邦達 12 5 1.59 63.50 CSRC土木工程建筑業
601010.SH 文峰股份 10 3 3.63 61.88 CSRC零售業
600282.SH 南鋼股份 11 2 10.07 54.42 CSRC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600307.SH 酒鋼宏興 24 2 9.40 49.11 CSRC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601727.SH 上海電氣 3 2 4.40 37.99 CSRC通用設備制造業
600401.SH *ST海潤 19 5 4.15 37.09 CSRC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責編:李楠樺、王靜)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